海南大學:“三大改革”助力本科生鹽鹼地種出新希望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特約通訊員 金浩田 通訊員 王一欽 廖丹丹 張璨)在海南大學南繁學院的實驗室裡,崖州書院2022級種子科學與工程(生物育種)專業本科生周雨霞正專注地調試儀器,爲鹽鹼地大豆耐鹽基因研究做最後的數據校準。如今,她不僅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期刊《國際分子科學雜誌》發表論文,更成爲海南大學“完全學分制、協同創新中心、書院制”三大改革的受益者——這些改革如同一把鑰匙,爲本科生打開了通往科研的大門。

大二那年,周雨霞偶然看到第九屆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的通知。儘管當時對分子育種瞭解尚淺,但她憑着對該專業的熱愛,毅然報名加入南繁學院教授李海燕的熱帶大豆分子育種與種質創新團隊。在協同創新中心的資源支持下,周雨霞獲得了系統地科研訓練。團隊開放了分子育種平臺和種質資源庫,導師手把手指導她掌握多組學技術和基因編輯方法。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24年發佈報告指出,全球鹽漬土壤總面積已達到13.81億公頃,佔全球陸地面積的10.7%。周雨霞的研究聚焦“植物耐鹽機制”。她和團隊篩選出多個耐鹽候選基因,並首次揭示相關基因(GmCBL9-GmCIPK6)信號複合體調控耐鹽性的核心作用。研究並非一帆風順,一次實驗中,她發現關鍵數據異常,連續3天泡在實驗室反覆校準。深夜的燈光下,導師和夥伴的陪伴讓她堅持了下來。

最終,團隊成功解析植物耐鹽分子機制,同時提出開發高效評估作物耐鹽性的表型方法,這將大大提高作物耐鹽性評估的準確性,爲制定提高作物產量的有效策略提供了理論支撐。“基於‘以種適地’的理念,我們希望通過分子育種的手段培育出耐鹽鹼的新品種以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將‘不毛之地’轉化爲‘希望之田’。”周雨霞介紹道。

周雨霞的成長軌跡,映射着海南大學“三大改革”的深層邏輯:完全學分制打破選課桎梏,釋放學生科研潛能;協同創新中心整合跨學科資源;書院制可以讓不同學科學生碰撞思維火花。只有把一流科研資源轉化爲育人資源,才能培養出紮根中國大地的創新者。

夜幕下的南繁學院,實驗室燈火通明,耐鹽大豆在鹽鹼地裡悄然拔節。周雨霞的故事證明,當高校綜合改革與青年理想同頻共振,鹽鹼地也能種出“本科生夢想之花”。

作者:金浩田 王一欽 廖丹丹 張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