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鹼地變成“新糧倉”
晨光微露,蘭州新區秦川園區鹽鹼耕地綜合治理利用試點項目現場已熱鬧起來。
田間管理員張志峰踩着沾着露水的田埂,開始了一天的巡查工作。他的目光在田壟間來回掃視,不時蹲下身子,撥開葉片查看作物根系,眼神裡滿是期待。
“你看,同一塊地、同一種高粱,這邊的長勢明顯要比那邊好。”張志峰指着不遠處的試驗田感慨,“雖說離收穫還有些日子,可這長勢差異,已經能看出治理成效了。”
據介紹,這片承載着希望的土地,是省內7家科研單位的智慧結晶。90畝科學試驗田上,玉米、甜菜、茴香、蓖麻等11種農作物“試種闖關”、奮力生長。
“這裡屬於重度鹽鹼區域,土壤含鹽量超過千分之六。”蘭州新區農業農村和水務局工作人員王新飛,抓起一把泛着白霜的土壤介紹,蘭州新區地處溫帶大陸性氣候區,春季少雨,強烈的日照讓地表水分迅速蒸發,如同無形的抽水機,將土壤深層的鹽分不斷“抽”到地表,日積月累,鹽鹼化問題愈發嚴重。
據統計,蘭州新區現有19.7萬畝鹽鹼耕地,治理鹽鹼地,成了關乎糧食安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必答題”。
站在田埂上極目遠眺,星羅棋佈的小塊試驗田裡,一株株農作物隨風搖曳,展示着頑強的生命力。
“我們加強甘魯合作,借鑑成熟治理成果。引進耐鹽鹼作物、微生物菌劑SC60等改良產品,在不同程度的鹽鹼耕地上開展對比試驗。”王新飛說,他們正在探索“以種適地”和“以地適種”雙向治理模式,讓鹽鹼地治理從單純的土壤改良,邁向“治理+利用”的新階段。
項目現場,一個深約2米的觀測點吸引了衆人目光。項目負責人李德蒼俯身指着觀測點解釋:“鹽鹼化嚴重,和土壤裡的隔水層脫不了干係。”
原來,這裡的隔水層由黏重土層或半膠結狀態的石膏沙礫石層構成,就像一道“屏障”,阻礙鹽鹼水下滲。爲了攻克這一難題,科研團隊採用“開槽鬆土”的辦法,打破隔水層,讓鹽鹼水順勢流入地下,再鋪設秸稈,築起阻止鹽分上涌的“防線”。
針對不同“病情”的鹽鹼地,治理團隊開出了精準“藥方”。重度鹽鹼耕地,綜合運用“破除土壤障礙隔水層+生物有機肥+大量元素水溶肥(酸性)+土壤調理劑”等多種技術措施,構建起“工程+農藝+生物”三位一體的治理體系。同時,通過智能灌溉系統和土壤墒情監測設備,實現精準灌溉、科學施肥,既節水又增效。
治理過程中,科研團隊還爲鹽鹼地篩選出一批耐鹽鹼作物品種,通過多樣化種植,讓貧瘠的鹽鹼地多產糧、產好糧。
如今,鹽鹼地上已初見綠意。蘭州新區將繼續深耕鹽鹼耕地綜合治理,擴大技術成果推廣,把這片鹽鹼地變成“新糧倉”,書寫生態改善與產業發展雙贏的綠色發展新篇章。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魏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