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有色冶金職業技術學院:點燃產教融合“新引擎” 蹚出實踐育人特色路
甘肅省金昌市被譽爲“中國鎳都”,在構建“2+4”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有色金屬新材料千億級產業鏈的過程中,肩負着重要的歷史使命。
然而,產業升級之路並非坦途,隨着國家級新材料產業化基地建設的推進,金昌職教面臨着人才鏈根植產業需求、教育鏈適應技術迭代、創新鏈嵌入校企協同的“三鏈重塑”難題。
爲應對產業升級的挑戰,甘肅有色冶金職業技術學院與金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攜手合作,立足金昌市“國家有色金屬新材料重要基地”的產業優勢,以有色冶金專業發展爲核心,共同探索出了一條“校企共生、資源共享、人才共育”的產教融合之路。
走進甘肅有色冶金職業技術學院實訓中心鎳冶金智慧工廠,甘肅省技術標兵、冶金與化學工程系教師李克恩正在集控臺前指導學生實驗。
“陰極鎳全自動化剝片機組半實物仿真設備,讓冶金專業傳統教學中難以直觀體驗的複雜工藝變得生動形象,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爲他們將來勝任企業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李克恩笑着告訴記者,得益於這套校企合作開發的仿真設備,去年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新材料智能生產與檢測賽項中4位同學獲得了金獎。
備賽期間,企業還多次開放綠色通道,讓參賽團隊到生產一線學習交流,金川集團銅熔鍊分廠李自璽等工程師更是手把手指導設備調試,讓學生了解工藝流程。
爲了給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甘肅有色冶金職業技術學院與金川集團共同構建了“虛實結合”的教學平臺。
在智能冶金實訓基地,學生們正在虛擬仿真系統中模擬鎳電解全流程操作。通過VR設備,學生們置身於金川集團鎳冶金智慧工廠的虛擬環境中,從原料投料到成品包裝,全流程操作變得觸手可及。
這些源自生產一線的虛擬仿真項目,使學生能夠在虛擬環境中模擬複雜工藝操作,大大提升了實踐效率。“鎳冶金、銅冶金等8門虛擬仿真課程的建成,不僅惠及校內學生,每年還爲行業培訓技術人員5000餘名。”李克恩介紹,學校邀請40餘名金川集團的企業專家參與有色金屬智能冶金技術專業實訓室建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和教材開發等工作,不僅爲學生帶來了豐富的實踐經驗,還提高了課堂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雙方共同開發了《銅電解操作技術》《有色金屬智能冶金技術實驗實訓指導》等核心教材,實現了“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
“企業選派工程技術人員承擔理論課教學任務,學生在企業完成頂崗和生產實習,實現教學與生產的無縫對接,多元辦學機制更加深化。”甘肅有色冶金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安中海說。
在金川集團鎳合金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甘肅有色冶金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生馮國強正戴着安全帽,專注操作二十輥軋機。“跟着師傅在生產線實操,讓我掌握了紮實的生產技術。”經過大三頂崗實習一年,他考覈合格後直接留在了公司。
“學校訂單班學生熟悉設備、瞭解流程,上崗適應期比社招員工縮短兩個月,入職就能頂崗。”金川集團人力資源部負責人表示。
學校與金川集團深度合作,構建了“認知—實訓—定崗”三階培養體系。學生身兼“學徒”身份,大一新生定期走進企業車間,在生產線轟鳴聲中感知產業脈搏;大二學生依託企業真實任務模塊化學習,在數控機牀、智能儀表等設備上實戰操練;大三優秀學員則進入“準員工”培養通道,在實戰中完成職業角色轉換。
這種“入學即入企、畢業即就業”的現代工匠培育閉環,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率,還爲企業輸送了大量高質量的技術技能人才。近幾年,甘肅有色冶金職業技術學院累計有1556名畢業生進入金川集團就業。(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鄭芃生 通訊員 厚銀娟)
作者:鄭芃生 厚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