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天水:挖掘地方特色資源 推進區域實踐育人落地

近年來,甘肅省天水市聚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通過挖掘紅色資源精神內涵、探索勞動實踐機制、提升研學旅行品質等,開展全員全程全方位的實踐育人活動,全面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養,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深入挖掘紅色資源精神內涵,厚植愛國情懷

一直以來,天水把紅色資源作爲傳承紅色基因的“活”教材,不斷挖掘本地紅色資源的精神內涵,讓廣大學生通過浸潤式、體驗式紅色教育實踐,厚植愛國情懷。

(一)用活本土紅色資源,打牢中國底色

天水現有75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包括武山縣費家山毛澤東長征宿營地、紅軍長征強渡渭河紀念館、鄧寶珊將軍紀念館等。另外,與相關部門聯手創建“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19個,開發紅色研學線路20餘條。一些學校創建校史館、紅色記憶館、天水大革命歷史紀念館鐵路分館等校內場域資源,形成立體多維的紅色教育資源庫。

天水堅持用好用活紅色資源,不斷研發紅色教育素材,豐富教育內容。各學校依託紅色研學基地,每年至少開展1—2次紅色研學活動,做到有主題、有方案、有內容、有總結,充分挖掘紅色資源的精神內涵,讓紅色教育基地成爲學生聽得懂、看得見、摸得着、學得好的“活”教材,在沉浸式、體驗式活動中接受紅色文化薰陶,傳承紅色基因,真正讓紅色資源以喜聞樂見的方式走進學生內心,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懷。

(二)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開發紅色教育課程

一是建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天水有效整合高校思政課教師資源,建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共同體,以特級教師、隴原名師、思政課名師等爲主體建立中小學思政課骨幹團隊,開展教研培訓、巡講送教、教學研究等。建成25個市級思政課名師工作室,組織思政課教師線上線下集體備課、思政課教師教學競賽等,評選表彰一批優秀思政課教師,提升思政課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爲開展紅色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大力開發紅色教育資源課程。各縣(區)組織編寫《紅色教育讀本》《革命前輩家教家風故事選編》《武山紅色文化》等學生讀本,開發紅色實踐課程。天水市博物館與中小學校共同開發紅色教育實踐課程20多節,爲中小學培養30多名學生義務講解員,每年接待上萬名中小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武山縣鼓勵學生深入挖掘縣域紅色基地教育資源的精神內涵,總結提煉出東樑渠精神,學生自主創編紅色課間操、課本劇,排練紅色戲曲、紅色大合唱、紅色故事會等,使紅色教育更有溫度、有力度、有向度。

(三)學校與紅色教育基地雙向互動

爲充分發揮紅色教育基地的引領作用,全市積極探索紅色資源“請進來”與“走出去”的雙向互動模式。請紅色教育基地講解員、老紅軍、老英雄走進學校,再現天水地區紅軍長征、抗日戰爭的歷史場景,講述抗美援朝等英勇悲壯的革命故事,讓學生在紅色場域中接受精神洗禮,汲取榜樣力量,激發學生內心深處的愛國熱情。“走出去”是學校根據學生需求確定教育主題和活動內容,設計活動課程。比如,在紅色基地舉辦主題班會隊會、成人禮等,指導學生現場搭建紅船模型、製作草鞋等,實現紅色教育活動互通、資源共享、校內外結合、全學段貫通、多主體協同發力。

二、完善勞動教育機制,培養學生勞動素養

天水落實《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印發《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中小學勞動實踐教育的若干措施》,以完善優化中小學勞動實踐機制爲抓手,搭建學生實踐鍛鍊平臺,有效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一)建立勞動場館,保障勞動時間

一是重視勞動場館建設。建立以縣區爲主、政府統籌規劃配置中小學勞動教育資源的機制。要求各中小學校建設1間勞動實踐室,有條件的學校開發種植養殖區域,種植果蔬、飼養動物,拓展學生課外綠化養護、圖書整理、食堂保潔等勞動空間。近三年全市共創建1個省級勞動教育實踐基地、18個市級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清水縣政府一次性劃撥連片土地15畝爲10所學校建設勞動實踐基地,各學校協調確定統一的勞動時間,形成了學校、班級、學生之間勞動競賽交流的壯觀場面。爲了讓學生在不同的場所獲得不同的體驗,麥積區龍園小學把勞動實踐基地分爲種植園、美術創意園、塑料大棚智慧園三個部分,學生自主試種糧食作物、花卉、蔬菜等,開發農產品創意美術作品,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形成了作物種植、管理、收穫、加工的產業鏈條。

二是確保勞動時間。在開齊開足勞動課程的基礎上,對中小學生每週的課外勞動和家庭生活勞動時間作出明確要求。1—2年級每週不少於2小時,主要開展衛生打掃、校園綠化美化、圖書及房間整理等日常生活勞動。3年級以上每週不少於3小時,分別參加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組織學生深入田間地頭、工廠車間動手實踐,每個學生每年有針對性地掌握1—2項生活技能,學校每年設立以集體勞動內容爲主的勞動周,舉辦一次校園勞動節、一次校園豐收節,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

(二)構建與地方產業高度契合的勞動課程體系

天水是一個融現代智慧農業、機械製造業、電子應用爲一體的西部城市。爲發揮區域產業優勢,學校有針對性地開發與地方支柱產業高度契合的“一校一品”“勞動+”課程,主幹課程分爲勞動教育課和勞動實踐課,勞動教育課主要包括勞動技能培訓、勞動習慣教育等,同時適當傳授工業、農業、機械製造等方面的勞動知識,爲學生開展校外勞動實踐做準備。勞動實踐課則讓學生走進工廠車間、田間地頭進行實踐體驗,由專業技術人員、勞動模範、鄉土人才、隴原工匠等現場指導,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體驗多樣化的勞動形式和勞動業態,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和工匠精神。

(三)多種方式提高勞動實踐成效

一是探索勞動實踐基地“五自”管理模式。勞動實踐基地推行學生自己思、自己種、自己查(資料)、自己管、自己收的“五自”管理模式,實踐基地以班級爲單元,按照個體興趣、能力、特長等把學生分成若干勞動互助小組,小組成員分別承擔生長記錄、觀察、標本採集、病蟲害防治、成本覈算、收穫分配等職責。在從播種到收穫的過程中,學生根據整理彙總的數據分析、思考問題,結合所學知識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案,形成班級報告,既總結經驗也提出問題和建議,通過全流程參與和實踐,把勞動體驗轉化爲學生個體的勞動技能。

二是在勞動實踐中提高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勞動教育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引導學生在勞動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比如,甘谷縣是辣椒種植基地,生產成本高、產量低、體力勞動量大等一直是困擾椒農的大問題,爲此甘谷縣模範初中“週末共享科創社團”學生在開展辣椒產業主題調研的基礎上,自主設計製作“辣椒訂單式智能種植大棚”智能模型,實現自動澆水、自動降溫、溫溼度監測、自動補光、棚膜自動收放、語音控制開關門、果實分類、網上銷售等功能,不僅有望解放菜農的生產力,增加菜農收入,而且可以保證菜品質量,增加辣椒的產量。

三、中小學生廣泛參與的高品質研學旅行

2016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天水市教育局等九部門制定《關於開展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工作的實施方案》,按照“去哪裡、怎麼走、學什麼”的思路,構建研學示範基地建設、研學精品線路打造、精品研學課程開發“三位一體”的實施路徑,逐步形成了市縣聯動、部門協作、家長參與、學校組織、社會支持的工作格局。

(一)做好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頂層設計

天水堅持把研學旅行作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新途徑,高度重視研學旅行的頂層設計,把全方位育人的理念貫穿始終,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國情教育、勞動教育、科學教育等。

一是研學基地、線路和課程設計“三位一體”。天水是歷史文化名城,具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深厚的歷史底蘊。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先秦文化、石窟文化、三國文化等“五大文化”,在八千年的文化積澱中,如同五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歷史的長河中,共同勾畫了天水獨特的城市氣質。緊緊圍繞傳承弘揚“五大文化”這一主題,全市設立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基地53個,開發市級示範性研學旅行精品線路11條,研學線路設計充分體現“五大文化+紅色文化+科普成果+自然生態”等要素,把紅色教育、生態、人文、傳承、創新的理念貫穿活動全過程。同時,全市開發教育性強、受學生歡迎的研學旅行精品課程67門,構建起全學段、全過程、全鏈條研學課程體系,保證研學地點、時間、課程、人員的落實,提升研學旅行的效果和質量。

天水市博物館爲學校量身設計寒暑假課程、週末館內研學課程、進校園課程、傳統節日專題課程等,打造“我在天博修文物”“竹木春秋”“墨拓傳情”等32節研學旅行精品課,深受師生喜愛。學校開發的“觸摸歷史古蹟探源華夏脈絡”“從西秦嶺到麥積山自然資源認知與歷史文化體驗”課程分別被評爲第二批黃河流域精品研學課程和優秀研學課程。

二是突出研學重點,確保實現研學目標。學校基於學生可持續發展要求,制定長短期結合、學科融合、城鄉各異的研學旅行目標,突出鄉村田野調查、產業化調查、城鄉建設調查、古民居調查、經濟發展調查、非遺文化調查等,由學生自主設計研學主題、制定研學活動方案和研學目標。比如,逸夫實驗中學開展“社區居住環境調查”,190多名學生先後用時35天製作了23個現代化小區沙盤模型,開發設計新社區,提高了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對社會生活的參與意識。

(二)創新“研學+”模式,激發學生探究的內在動力

研學旅行是行走的課堂,是學、思、遊的相互促進和深度融合,在實施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其有獲得感和成就感。

一是豐富研學旅行內容。爲縮小城鄉學校、大規模學校和小規模學校之間的差距,天水探索出“研學+思政課”“研學+智慧農業”“研學+文化”“研學+拉練”“研學+探究”“研學+體驗”等靈活多樣的研學旅行模式,拓展學生探究、體驗、創新的空間,讓學生研有所進、學有所用、遊有所得。比如,天水市一中探索創新“研學+文化”“研學+探究”“研學+體驗”等模式,先後完成“天水古建築—南北宅子的研究”“天水古巷道實地調查報告”“天水市水資源及污染調查報告”等十多個調查報告,培養了學生髮現、質疑、探究的精神。

二是注重探究體驗。聚焦課程核心素養,高度重視探究意識的培養,讓學生在探究中增長見識、培養能力、滋養品格,使研學旅行效益最大化。比如,位於秦安縣五營鎮的大地灣遺址是一處距今8000年—4800年的史前文化遺址,出土了旱作農作物標本、彩陶、文字雛形、宮殿式建築、混凝土地面和繪畫等。秦安組織學生在大地灣遺址開展“研學+探究”活動,以“彩陶”爲重點,學生走進博物館聽、看、摸、思、悟,到河道、田間地頭撿拾彩陶碎片,到陶藝館觀摩陶器製作。在此基礎上,學校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確定探究主題,從陶器的種類、用途、形狀、物理原理、花紋繪製、刻畫符號、雕塑藝術等,延伸到旱作農作物標本、宮殿式建築等,生成歷史、藝術、科技、文化等知識鏈條,使研學旅行成爲學生中長期研究的課題,學生從文獻史料、學科知識、生活實踐、傳統民俗等方面找依據、尋結果、求答案,追尋古人的足跡持續不斷探究先秦文化,從人類文明的起源與發展中領悟歷史文化的重要意義。

(閆鎖田 作者單位系甘肅省天水市教育局)

《人民教育》2025年第2期

作者:閆鎖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