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甘肅定西:全鏈發展做強薯產業
盛夏七月,甘肅定西市安定區魯家溝鎮的萬畝基地裡,地膜覆蓋的土地上,馬鈴薯秧子竄得正旺。農民石玉成蹲在田埂邊,講述種植的變化:“以前靠天吃飯,風調雨順年景一畝地也就收2000多斤,碰上旱年,本錢都撈不回來。”他掰着手指頭算起賬,“現在可不一樣了,大型農機能開進來了,引洮的水澆到地頭了,產量直接翻了兩三番。”
行走在定西的鄉間,常能聽到當地人幽默地介紹:“我們這兒有三寶:洋芋、土豆、馬鈴薯。”這樸實的笑語,道出了馬鈴薯與這片土地的深厚情緣。
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與西秦嶺交會地帶的定西,獨特的海拔梯度、雨熱同期的氣候、較大的晝夜溫差、富含鉀元素的土壤,讓定西成爲馬鈴薯生長的“黃金帶”。這裡種出的馬鈴薯中幹物質含量最高達30.7%,澱粉含量超24%,天生高粉又耐儲藏,具備發展加工產業的天然優勢。
“近年來,定西市緊緊圍繞打造‘中國薯都’戰略目標,堅持體系化良繁、標準化種植、精深化加工、多元化儲藏、高端化研發、品牌化營銷的‘全鏈發展’思路,全力建設全國馬鈴薯全產業鏈發展高地。”定西市委書記汪尚學介紹。
目前,定西已成爲全國最大的脫毒種薯繁育基地、全國重要的商品薯生產基地和薯製品加工基地。2024年,定西馬鈴薯全產業鏈產值達254億元,帶動相關產業鏈人員就業近60萬人,馬鈴薯產業成了定西富民強市的支柱產業。
走進定西市馬鈴薯研究所的育種溫室,一人多高的馬鈴薯植株枝繁葉茂,潔白的花朵簇擁開放,枝條上懸掛着的一顆顆翠綠的漿果引人注目。
“這就是通過人工雜交授粉結出的‘種子工廠’。每一顆漿果裡,都藏着200粒左右的小種子,”研究所所長李進福小心翼翼地托起一枚漿果,向記者解釋道,“我們每年能生產約20萬粒這樣的雜交種子,經過5到8年嚴苛的選育、淘汰、驗證,最終留下的只有一兩個兼具好看、好吃、高產等優點的品種。”
好種出好苗,良種就是產業的“芯片”。定西市通過深化產學研合作,聯合國際馬鈴薯亞太中心、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展開種質資源攻關。截至目前,已經引進篩選和自主選育13個高產抗病新品種,全市年產馬鈴薯原原種超18億粒、脫毒種薯超220萬噸,種薯暢銷國內主產區及沙特、土耳其等“一帶一路”國家。
科技賦能不僅在實驗室,更深深紮根於廣袤田野。在魯家溝鎮,曾經零散的小地塊、窄地塊已連片平整爲萬畝“機耕田”,引洮河水通過兩級泵站躍上400多米高的山坡,經由115公里管道注入15座調蓄水池,最終通過遍佈田間的滴灌口,將水肥精準送達作物根系。
嚐到甜頭的合作社理事長李聚東,在花岔村周邊流轉了3000畝土地種植馬鈴薯。他俯身輕撫田埂上的滴灌軟管:“每隔30釐米一個滴口,水肥直送土豆根。加上物聯網監測,墒情肥力一目瞭然,自動調控,精準得很。省水、省工、省肥,種出的洋芋個頭勻、品質好、賣相靚,畝產從2800斤躥到8000多斤!”
“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的廣泛應用,配合土地整治與智能農機,讓農戶實現了“引水上山、產量翻番”的目標。定西市通過推廣“梯田+馬鈴薯”“企業+合作社+農戶”等模式,今年建成萬畝以上標準化基地16個,帶動250萬畝標準化種植,其中33萬畝加工原料基地實現“訂單化”生產。
定西的馬鈴薯加工版圖,早已突破寬粉的單一領域。目前,定西已培育28家馬鈴薯加工龍頭企業,年加工能力達96萬噸,加工產值超50億元,形成涵蓋精澱粉、全粉、主食化產品、休閒食品、鮮食粉、乾粉等多款精深加工產品的多元化體系。
本報記者 尚傑 王冰雅 通訊員 李婧
責任編輯:張軍
來源: 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