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甘肅漳縣:發展菌菇產業 奏響鄉村振興新樂章

一排排菌棒整齊排列,一朵朵平菇簇擁而生,爭先恐後探出小“腦袋”,在甘肅漳縣武當鄉張坪村的平菇基地裡,村民們正嫺熟地採摘新鮮的菌菇,豐收的喜悅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在三岔鎮食用菌研發基地,賽燕燕正熟練地將新鮮採摘的黑木耳分揀、晾曬。自從鎮裡建起產業園,她再也不用背井離鄉打工:“每月收入3500元左右,還能照顧老人和孩子,感覺現在特別幸福。”

科技賦能,小菌菇實現大蛻變

漳縣菌菇產業的變革始於技術創新,老黨員李海珍是這場變革的見證者:“2017年,在政府幫扶下,我們購買了全自動打包機,通過高壓滅菌,無菌冷卻,再進行自動裝框、上框、液體接種。”

這種無菌環境操作確保了菌種活力強、菌包生還率高,顯著提升了產量。在武當鄉張坪村基地,技術革新仍在持續。基地管理員張自強介紹,他們從最初的碼垛出菇模式轉向更先進的吊袋式出菇模式。

“吊袋式不僅使開口、採摘更加便捷,節省了人工成本,同時降低了菌菇畸形率。”這一改進大大提高了大棚利用率,也爲周邊農戶提供了就業機會。

科技因素的加持讓漳縣菌菇產業脫胎換骨。技術員杜少軍表示:“滑子菇非常適合漳縣的土壤氣候,口感也很好。現在每天能產溼品1.2萬斤,溼品價格達到每斤7元左右,幹品30元左右。”

武當鄉張坪村食用菌產業基地裡工人正分揀晾曬滑子菇(馬金滿 攝)

鏈式發展,產業融合激活新動能

漳縣菌菇產業的成功,離不開產業模式的創新突破。“企業+基地+農戶”的運行模式有效整合了各方資源。漳縣全力打造區域特色產業基地,推動蔬菜種植達到12.8萬畝,建成食用菌生產基地9個,總面積866畝。

這些基地形成了集菌棒生產、菌體培育、採摘回收、冷藏儲存、精深加工和銷售於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

在武當鄉貴榮蘑菇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貴榮自豪地表示:“我們合作社主要種植平菇,目前種植30萬棒。去年在政府幫扶下,建成200平方米的蔬菜冷藏庫,產品能隨時供應當地超市,遠銷蘭州、西安等地。”

產業鏈的完善帶來了顯著經濟效益,菌菜全產業鏈總產值達21億元,成爲名副其實的區域特色產業。現代設施農業產業園(二期)全面投產,漳縣成功創建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產業發展呈現蓬勃態勢。

黨建聚力,共享產業致富紅利

漳縣創新性地將黨建工作與菌菜產業深度融合,分別組建成立食用菌產業、高原夏菜產業黨委,大力推行“產業黨委+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模式。

這種“黨建+產業鏈”融合模式,實現了以高質量黨建引領菌菜產業快速發展。

在聯農帶農方面,漳縣建立了多元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入股分紅、土地流轉、吸納務工、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等方式,讓農民深度融入產業發展。

武當鄉張坪村黨支部書記楊國琦介紹了基地帶動就業的具體成效:“今年我們主要種植滑子菇,共種植85萬棒,從3月開始採摘,到7月中旬,每天產量達1萬餘斤,帶動周邊2000餘名羣衆務工,人均增收1.5萬元以上。”

趙瓊

責任編輯:黃璐

來源: 央廣網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