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光電板之亂 環團:回收費率太低
監督施政聯盟等環團10日在立法院舉辦記者會,呼籲調高光電模組回收費率。(蔡佩珈攝)
丹娜絲颱風7月過境後,南部的太陽能光電受災嚴重,廢光電板去化問題備受關注,其實爲了避免光電板20年後壽命屆滿無人清理,經濟部已向業者收取每千瓦1000元的模組回收費,由於回收再利用成本上漲,環境部去年曾提出調漲至1400元,卻遭經濟部拒絕。環團昨指出目前費率不足以反映上漲的光電板回收成本,呼籲經濟部能源署調高費率,落實污染者付費原則。
對此經濟部強調,目前代收模組回收費用約17億元,並無資金不足的疑慮,不過面對一場颱風即毀壞光電板,經濟部亡羊補牢,昨發聲明宣示大小光電全管立場。經濟部能源署表示將主動修法,要求屋頂光電需可抗17級陣風,大型地面案場則要求20MW以上,申請時得檢附輸電線路災防計劃,內容要涵蓋廢棄物暫置及光電模組回收等。
今年7月丹娜絲颱風登陸嘉義,強陣風造成嘉南共33案場、13萬5000片光電板受損,部分業者拖延清理廢光電板,遭嘉義縣環保局累計開罰達900萬元,才終於在9月5日全數清除完畢。
廢光電板也衍生暫置不當問題,共2萬8000片光電板受損的新莊滯洪池太陽能光電案場,被民衆黨團發現受損浮具非法堆置於嘉義縣臺糖農地,已被環保局開罰100萬,並限期改善。
堆置現場更驚見紅色水,不過環境部指出,經檢測,紅色水pH值爲中性6.79,研判是農地內既有腐植土所含腐植酸,加上出入口鋪設鐵板車道生鏽,造成紅色水。
但這次颱風造成大量光電板破損,儘管經濟部能源署目前根據《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設置管理辦法》向建置業者收取模組回收費每千瓦1000元作爲將來回收處理,但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研究員林政翰表示,每千瓦1000元的費率連付處理費都不夠,遑論支應拆除及運輸成本,能源署應立即重新檢討,並調高模組回收費。
看守臺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也指出,該制度2020年上路至今不過5年,但光電板回收技術持續進步、人力成本上漲,推升回收成本,環境部雖於去年向經濟部提議調漲至每千瓦1400元,經濟部卻以模組回收數量及清除處理廠商數量較少爲由,決議維持現行費率,他擔憂低收費將導致基金虧損,建議能源署依污染者付費原則,調高該費率,反映回收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