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及建材行業觀察:政策託底促市場回穩;專項債重啓盤活存量土地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明確“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疊加因城施策調減限制性措施、釋放剛需及改善性需求等政策加碼,爲行業注入信心。從市場表現看,新房價格結構性上漲、二手房跌幅收窄、核心城市土拍回暖等信號,均顯示行業基本面持續修復。與此同時,專項債重啓用於土地收儲及存量商品房收購的政策落地,進一步盤活閒置土地資源,推動供需關係改善,爲房地產及建材行業中長期發展奠定基礎。
一、政策加碼與市場回暖:房地產修復動能增強
政策定調明確“止跌回穩”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延續“保交房”“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等基調,新增“因城施策調減限制性措施”“建設好房子”等表述,釋放政策進一步優化預期。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首月70城新房售價環比上漲城市增至24個,創2023年7月以來新高;中指研究院《百城價格指數報告》顯示,2月二手房市場跌幅收窄,一線城市節後交易快速復甦,深圳、北京、上海等市場活躍度顯著提升。
土地收儲與專項債助力化解庫存壓力
地方政府專項債規模擴大至4.4萬億元,重點投向土地收儲及存量商品房收購。自然資源部與財政部聯合發文明確,存量閒置土地優先納入收儲計劃,通過“收儲—調規—再出讓”模式盤活低效用地。例如,廣州南站商務區三幅原萬科公寓用地被收儲後調整爲住宅用地重新出讓;武漢洪山區地塊經收儲調規後由華僑城以底價競得,緩解房企資金壓力並優化土地用途。
房企融資改善與市場預期修復
隨着專項債資金落地及房企融資協調機制推進,企業資金面有望改善。核心城市土拍市場熱度回升,部分地塊溢價成交,反映房企對後市信心增強。市場預計,樓市將從“止跌回穩”過渡至“回暖回升”,頭部央國企及區域龍頭憑藉資金及運營優勢,或率先受益於政策紅利。
二、基建提速與供需優化:建材行業邊際改善可期
財政加碼支撐基建投資
2025年赤字率提升至4%,新增政府債務總規模達11.86萬億元,其中專項債重點支持基建、土地收儲等領域。隨着節後施工旺季到來,工地資金面改善,基建項目開工率回升,水泥等建材需求有望迎來季節性反彈。頭部水泥企業通過併購整合提升市佔率,錯峰生產及行業自律推動供需格局優化,價格修復預期增強。
存量房市場激活消費建材需求
房地產市場回穩及舊改推進,爲消費建材提供增量空間。二手房成交回暖、存量房改造需求釋放,疊加部分企業產品提價及行業競爭趨緩,消費建材銷售及利潤率或邊際改善。此外,“雙碳”政策加速小企業出清,具備技術及渠道優勢的龍頭企業有望進一步鞏固市場地位。
專項債收儲政策落地案例
土儲專項債重啓後,多地加速推進存量土地盤活。廣東省發行307億元專項債用於收儲超220宗地塊,其中住宅及商辦用地佔比近九成;北京116.87億元專項債投向舊宮鎮等土地一級開發項目。此類政策不僅緩解房企流動性壓力,亦爲地方政府優化土地供應結構、穩定樓市預期提供抓手。
風險提示:需關注政策落地節奏不及預期、房企資金鍊改善緩慢、建材行業競爭加劇等風險。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觀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