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行業觀察:專項債收儲政策在廣東多城加速落地;建發房地產啓動中期票據融資

春節後,隨着專項債收儲政策進入實質性落地階段,重點一二線城市房地產市場顯現回暖跡象。根據中指院數據,截至2025年2月11日,廣東省的廣州、佛山、惠州等15城已發佈專項債收儲公告,涉及土地超160宗、面積超680萬平方米,擬收購金額達350億元。政策推進與企業融資動態共同成爲行業焦點。

一、專項債收儲政策落地提速,廣東成推進重點

廣東省作爲本輪政策落地的先行者,多地收儲規模與價格超市場預期。數據顯示,約70%的地塊擬收購價與成交價比值在0.8-1.0之間,部分地塊甚至出現溢價收購。例如,肇慶某地塊2016年成交價爲6320萬元,此次擬以9730萬元收購,溢價率達56%;潮州一宗2021年成交地塊,擬收購價較原價上浮6.64%。這表明地方政府在定價時綜合考慮了企業土地成本(含稅費、利息等),而非單純低價回收,有助於提升企業參與意願。

政策推進背後是多方協同的機制調整。自然資源部2024年11月明確優先收回“企業無力或無意願開發”的閒置土地,國辦隨後支持專項債用於新增或存量土地儲備。中信證券預測,2025年土儲專項債發行規模或達6000億-1萬億元。北京已率先行動,計劃發行117億元專項債用於土地儲備,釋放積極信號。

然而,執行層面仍存挑戰。中指院指出,專項債額度不清晰、調規程序複雜、民企參與比例偏低等因素制約進展。目前廣東收儲對象以地方國企爲主,民企佔比不足10%,未來需通過優化分配比例(如提升至35%-40%)激活市場活力。

二、市場基本面呈現分化特徵,二手房表現優於新房

從成交數據看,新房市場復甦動能偏弱,二手房市場則明顯回暖。截至2月11日,30大中城市近四周新房成交面積同比降21.3%,一線城市降幅達28.8%;重點9城去化週期爲13.18個月,庫存壓力仍存。相比之下,重點12城二手房累計成交面積同比上升35.6%,近四周成交同比增9.7%。掛牌量指數環比增6.8%,但掛牌價指數微降0.47%,反映業主加速出貨同時價格承壓。

土地市場呈現供需趨穩態勢。近四周100大中城市住宅類土地成交/供應比爲0.92,樓面均價6744.75元/平方米,溢價率環比降1.99個百分點至9.7%;商服類土地溢價率亦降至3.07%。機構分析認爲,土地市場低位企穩與專項債收儲形成協同效應,通過減少閒置土地供應、優化資源配置,爲後續投資開發提供空間。

行情與風險提示

上週A股房地產板塊上漲2.02%,跑贏滬深300指數0.83個百分點;港股物業板塊漲幅2.29%,但跑輸恆生指數。儘管政策與市場情緒改善,行業仍面臨銷售不及預期、收儲進度滯後等風險,需持續關注資金落地後能否有效轉化爲增量投資。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AI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