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傾銷調查拖太久?財政部:平均386天、比美歐還快
反傾銷調查影響廣泛。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針對外界關切反傾銷案件調查時程是否過長,財政部關務署10日迴應指,我國反傾銷案件辦理時效並不慢,過去3年平均爲386天,反而比美國的418天、歐盟的409天還快,顯示在調查人力相對有限下,仍展現良好效率。
關務署表示,反傾銷稅是爲防止外國廠商以低於正常價格傾銷商品至我國市場,損害本地產業所設的貿易救濟手段。辦理相關案件時,財政部與經濟部均依法依規,包括遵循WTO《反傾銷協定》、我國《關稅法》第68條及《平衡稅及反傾銷稅課徵實施辦法》,逐步進行產業損害及傾銷的初步與最終調查,並全面評估對國家整體經濟利益的影響。
關務署解釋,儘管課徵反傾銷稅對本地申請的產業有幫助,但可能會對進口商、下游產業或消費者造成成本增加。因此,調查過程須兼顧各方權益,審慎處理,在調查期間,若初步發現確有傾銷事實並已對產業造成損害,爲避免產業繼續受害,可依法於公告日起臨時課徵反傾銷稅,最長6個月。
在調查過程中,財政部會給利害關係人至少20天提出意見,也給予國外受調廠商30天提交一年內的銷售與成本資料,必要時也會允許合理的延期與補件,並在調查後期派員赴國外實地查覈廠商資料真實性,以正確計算傾銷差率。
關務署強調,反傾銷稅影響層面廣泛,從產業保護到國際貿易都須兼顧。財政部與經濟部未來也將持續依法行政、審慎處理,確保國內產業公平競爭環境,同時符合國際規範,守住經濟利益與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