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組建“解紛團”棉花田裡“找病根”
近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庫爾勒墾區人民法院博古其人民法庭法官入駐二十九團綜治中心後,聯合司法所、農業部門、市場監管等多部門力量,成功化解一起因棉花種子質量引發的索賠糾紛,探索出一條前端化解涉農糾紛的新路徑。
7月,棉農老張傾注了心血和積蓄種植的棉花,在噴灑了農藥後,成片枯萎、死亡。老張認爲是幾個月前在某種子公司購買的棉花種子有問題,在雙方几番爭執無果後,老張走進二十九團綜治中心“討要說法”。
“這事等不得,棉農去法院起訴,時間上耗不起。”入駐綜治中心的法官聞訊後,依託二十九團綜治中心這個“聯動樞紐”,聯繫司法所、市場監管部門工作人員和農業技術專家,組成該案“解紛團”。
法官與司法所、市場監管等部門工作人員多次深入棉田進行實地勘察,仔細查看棉株長勢、對比地塊差異,拍照取證,排除了大面積病蟲害和極端天氣等常見致害因素的可能性。市場監管部門啓動對涉事種子批次的來源、質檢報告等信息的核查,法官詳細記錄棉農的受損面積、投入成本等訴求,查閱相關法律規定與類案,爲調解奠定堅實基礎。在多方協作下,證據鏈清晰指向種子質量存在問題。
法官“說法”,耐心向種子公司代表講解法律規定以及應當承擔的質量責任;市場監管“溯源”,展示調查情況,督促責任方承擔責任;司法所“搭橋”,從情理角度引導雙方換位思考。在綜治中心的協調下,經過“解紛團”幾輪耐心調解,最終,種子公司同意賠償老張經濟損失5萬元。
“真沒想到,不用打官司,在家門口就把這麼大的事解決了!”老張緊皺的眉頭終於舒展。(法治日報記者潘從武、通訊員孫文、彭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