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條例立法30年⋯性影像如同「數位人口販運」 衛福部以AI主動巡網
衛福部8月8日至10日在瓶蓋工廠臺北製造所舉辦兒少性剝削防制條例30週年特展,今天舉行開幕式。記者林琮恩/攝影
「兒少性剝削防制條例」今年立法滿30年,該法前身「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因應當時國內人口販運、雛妓等剝削兒少行爲,於84年訂定。衛福部統計,舊法時期,兒少被害型態以對價性交、坐檯陪酒爲主,106年修正爲兒少性剝削防制條例後,增訂的兒少性影像犯罪成爲最大宗樣態,每年案件數達3千餘件。衛福部保護司長張秀鴛說,兒少性影像本質上即是「數位人口販運」。
兒少性交易防制條例時期,每年通報案件數約落在300至500件,兒少被害型態以對價性交、坐檯陪酒爲主,106年開始,兒少性影像成爲兒少性剝削犯罪樣態大租,113年全國共3582件兒少性剝削案件,拍攝、製造兒少性交或猥褻行爲之物品案件數達3071件,佔比86%。隨科技、社羣平臺發達,兒少性影像案件通報大增,光是114年上半年,衛福部就收到629件通報案,影像散佈至2102個網址。
立法院去年通過兒少性剝削防制條例修正案,賦予主管機關主動巡查權力,防堵兒少性影像流竄。張秀鴛表示,兒少性剝削防制法從防止人口販運、對價性交易起步,如今隨手機使用普及,臺灣人口販運已從實體販運,轉變爲數位人口販運,兒少性影像被不肖人士集團化買賣,且一經上傳將不斷被轉傳,衛福部已完成招標,委託國內廠商以人工智慧(AI)科技,主動巡網下架兒少性影像。
衛福部前政務次長李麗芬在擔任展翅協會秘書長任內,推動兒少性交易防制條例轉型爲兒少性剝削防制條例。她表示,兒少保護沒有終點,隨社會變遷、科技發展,兒少性剝削形式將不斷變形,公部門必須以更快速、準確方式因應,基於兒少處境、需求不斷倡議,讓大衆更瞭解兒少性剝削,免於淪爲加害人,法規也要不斷修正、加嚴,成爲保護兒少的堡壘。
婦女救援基金會104年起設置兒少性影像被害人諮詢專線,執行長杜瑛秋說,103至114年間,基金會服務兒少性剝削個案兩造關係,以不曾見面網友爲最多,佔比達46%,其次則是前任或現任親密關係者,佔18%。兒少性剝削型態,從早期逼迫少女成爲雛妓,強迫性交易,轉換爲陌生人騙取兒少性影像,各界必須提高警惕。
衛福部政務次長呂建德痛批,對兒少爲性剝削者簡直「禽獸不如」,打擊兒少性剝削「是一場價值的戰爭」,兒少性剝削存在雙重結構性壓迫,是權力上的壓迫,也是成人對未成年的壓迫,除法律不斷修訂外,也要推動民衆價值觀改變,衛福部將與民間共同努力,因應網路世界中,不斷變化的性剝削樣態。
衛福部8月8日至10日在瓶蓋工廠臺北製造所舉辦特展,將兒少性剝削防制工作的發展歷程,做系統性的整理與介紹。除了有十面巨型展版帶領民衆穿越30年曆史之廊外,爲了彰顯我國兒少性剝削防制工作是公私協力推動的成果,並特別邀請民間團體設置各單位服務成果展示與互動式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