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熱傷害增 學者籲訂降溫策略
立法委員張雅琳(右二)和綠色和平、立法院親子大聲公連線、特公盟等團體昨在立院呼籲政府對兒少場所提出完整戶外活動安全政策。記者曾吉鬆/攝影
廿四節氣「立秋」已經過了快一個月,天氣仍相當炎熱,東京、上海、南韓、歐洲高溫屢創紀錄。根據衛福部統計,今年五月到八月廿四日,兒少因熱傷害就醫人數已達一○七人次,比去年同期多了近四成。綠色和平強調,環境部成立抗高溫調適對策聯盟,卻忽視兒少族羣;學者則呼籲兒童遊戲場設計應納入遮陽策略。
綠色和平昨舉辦「高溫危機下兒童的調適與減緩政策檢討公聽會」,包括立委張雅琳、臺灣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秀娟、臺南應用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兼環境與科技應用研究中心主任楊馨茹等人皆出席。
張雅琳表示,近期綠色和平實測發現部分公園沙坑表面溫度竟高達攝氏五十七點六度,人工草皮更是飆破八十點一度,不僅讓孩子無法安心遊戲,更可能造成燙傷與中暑等熱傷害。政府應提出完整的戶外活動安全政策,包括建材選擇、遮蔭設計、降溫措施及高溫警示制度。
楊馨茹提到,國內公園尚無統一標準與相關指引,在高溫頻率日益增高的當下,政府應將遮陽策略、材料規範、高度與方位等設計納入兒童遊戲場安全工作指引手冊。
臺灣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秀娟另建議,各縣市每一行政區應有一座戲水遊戲場,設置水霧裝置有效降低遊戲場溫度,延長開放至晚間。
綠色和平氣候能源專案主任忻儀指出,環境部應於調適計劃中針對兒童設定高溫防護標準,將校園、公園、托育中心等兒少場所納入抗高溫演練,並同步國際作法,氣溫高達卅八度便啓動演練。
中央氣象署表示,已研擬在「氣象法」將高溫納入災害性天氣。環境部則說,明年起將建立各領域高溫預警指標,研擬抗高溫行動指引,規畫將抗高溫對策納入新一期國家調適行動計劃。
衛福部統計八月熱傷害就醫通報,共計五八一人次。檯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表示,高溫容易造成熱傷害,近日天氣悶熱,待在家中與車內也可能引發中暑危機,建議定時補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