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爆表!「涼適地圖」避開熱傷害
面對日益嚴峻的熱傷害,環境部試辦「抗高溫涼適地圖」。(圖取自Photo AC)
臺北連日高溫,白天連續多日亮起橙色燈號,再加上熱島效應影響,臺北盆地蓄熱嚴重,氣溫屢破36度,民衆需留意熱傷害。近日,環境部氣候變遷署試辦的「抗高溫涼適地圖(Cool Map)」也已經上線,在炎炎夏日方便民衆迅速找到避暑地點。
隨者氣溫不斷攀升,熱傷害案例也持續增加。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資料統計,截至7月13日,今年夏季已通報熱傷害病例達1022例。熱傷害種類多樣,嚴重時可能危及生命,熱傷害包括熱暈厥、熱痙攣、熱衰竭、中暑等,其中以中暑最爲嚴重,可能會引發高燒、意識混亂甚至昏迷。
1.保持「涼」爽:穿着輕便、透氣的淺色衣物,儘量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空調的地方,避免陽光直射。
2. 「補」充水分:養成定時喝水的好習慣,每天至少2000cc,不要等到口渴才喝,可多吃蔬果補充水分。
3.提高警覺「心」:隨時注意高溫警訊,避免在最熱時段外出,並注意自身及周遭人的身體狀況,如出現熱傷害徵兆應立即移至陰涼處,並儘速就醫。
爲因應日益嚴峻的熱傷害風險,環境部氣候變遷署於7月31日宣佈「抗高溫涼適地圖(Cool Map)」試辦平臺正式上線,目前已在雙北及臺南設置約1700個點位,平臺涵蓋諸多戶外降溫設施,包括遮蔭的公園綠地、廣場、大型喬木、騎樓空間;還有諸多室內冷氣場所,如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商店等。期盼未來將持續優化相關功能,逐步擴展至六都,進而推廣至全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