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傷害奪命!今夏逾222人就醫 醫揭:2小時不降溫恐致命
施旭姿醫師提醒,長時間處於悶熱或高溫環境,屬於熱傷害的高風險情境。(院方提供/李京升臺中傳真)
極端氣候,熱傷害案例頻傳,據衛福部統計,今夏全國已逾222人因熱傷害就醫,光田綜合醫院職業醫學科醫師施旭姿提醒,長時間處於悶熱或高溫環境,或在高溫下進行重體力勞動與運動,都屬於熱傷害的高風險情境,應特別留意中暑風險,若熱傷害2小時內不降溫恐致命。
施旭姿說,提醒民衆在戶外或高溫作業者可善用「高氣溫作業防護資訊網」,即時掌握全臺各地氣溫與體感溫度,查詢是否已達熱危害等級,該網站每日依據氣象資料,評估風險等級並提供防護建議,包含休息提醒、補水頻率與預警通知。例如當氣溫達33°C、相對溼度超過70%時,熱指數已達44.4,屬於第3級危險等級,需採取相關危害預防措施。
常見已達熱傷害高風險的作業情境包括,正午時段於屋頂施工、貨櫃裝卸、悶熱廠房內加工、室外道路鋪設與水泥灌漿等。這些作業場所常因高溫、高溼與通風不良而成爲熱傷害發生熱點,勞工與僱主都應提高警覺。
西醫將「中暑」視爲熱傷害的一環,可分爲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與熱中暑。其中,熱中暑最危急,只要核心體溫超過40°C併合並意識不清等症狀,若未及時處置,恐會發生橫紋肌溶解、急性腎衰竭或消化道出血等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
施旭姿指出,熱痙攣或熱昏厥可經降溫、補水及補充電解質改善,若一旦進入熱衰竭階段,顯示人體調節功能已受損,需積極醫療介入才能避免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