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國人不知B肝傳染途徑 醫揭「1現象」恐致命
爲響應世界肝炎日臺灣癌症基金會攜手國民健康署於28日召開「遠離肝苦,避免肝炎變肝癌」記者會,臺灣癌症基金會醫療副執行長張家侖醫師(圖中)出席致詞,說明針對民衆對B型肝炎以及肝癌的認知調查,期許此次微電影能達到宣導效果,並呼籲民衆「要知道,要追蹤,要治療」(實習攝影記者趙子寧攝)
臺灣1986年以前出生的民衆,沒有新生兒B肝疫苗接種政策,感染B肝風險較高,可能發展成肝癌。臺灣癌症基金會針對40歲以上「B肝疫苗斷層世代」族羣進行調查發現,近5成民衆不知道B肝主要感染途徑,甚至有4成誤以爲吃飯、講話就會傳染,還有1/3的B肝帶原者未每年追蹤,發展成肝癌的風險大增。
臺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張家侖表示,臺灣推估有170萬名B肝帶原者,但肝臟是沉默的器官,不一定有症狀,甚至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感染;B型肝炎是罹患肝癌的最大主因,當肝炎反覆發作,就會走向肝硬化,再進展成肝癌。
爲響應世界肝炎日臺灣癌症基金會攜手國民健康署於28日召開「遠離肝苦,避免肝炎變肝癌」記者會,國民健康署吳昭軍(圖中)出席致詞,希望臺灣2025年能把C型肝炎消除,並且將開始擴大B、C肝炎篩檢,加速實現2030消除病毒性肝炎的目標。(實習攝影記者趙子寧攝)
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臺灣1986年開始新生兒全面施打B肝疫苗,之後國人感染率低於1%,但爲了沒有施打的民衆,希望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今年8月1日起擴大「終身一次免費B、C肝篩檢」對象,年齡從45歲下修到40歲,也就是1986年以前出生者都納入範圍。
臺灣癌症基金會針對40歲以上「B肝疫苗斷層世代」族羣進行電話調查發現,近5成民衆不清楚B肝主要感染途徑爲何,4成認爲會透過飛沫或飲食傳染。張家侖說明,B型肝炎主要透過血液或體液傳染,包括母嬰垂直感染,或是輸血、共用針具、不安全性行爲、鍼灸、刺青、紋眉、穿耳洞、共用牙刷或刮鬍刀等水平感染。
本次調查也發現,雖然有94%以上民衆知道自己是否爲B肝帶原者,但有1/3帶原者未每年追蹤,以爲沒症狀就沒事。張家侖表示,一般建議每半年到1年回診做超音波和抽血檢查,抽血測不到病毒量,或是肝指數正常,都不代表肝炎已經痊癒,持續追蹤是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式,避免進展到肝硬化或肝癌。
吳昭軍表示,全國約6000家醫療機構都有提供免費B、C肝篩檢,民衆可以就近前往受檢,如果驗出B肝帶原也不用擔心,並非每個人都需要治療,但務必和醫師討論是否需要治療,並定期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