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熱傷害就醫多 醫師提醒最危急情形:兩小時不降溫恐致命

光田綜合醫院職業醫學科施旭姿醫師提醒,長時間處於悶熱或高溫環境,屬於熱傷害的高風險情境。圖/光田綜合醫院提供

衛福部截至7月6日統計,今年全國已逾222人因熱傷害就醫,光田綜合醫院職業醫學科施旭姿醫師提醒,長時間處於悶熱或高溫環境,或在高溫下進行重體力勞動與運動,都屬於熱傷害的高風險情境,

她說不是流汗就沒事,熱傷害最危急情形,兩小時不降溫恐致命。

施旭姿醫師表示,戶外或高溫作業者可善用「高氣溫作業防護資訊網」(hiosha.osha.gov.tw),即時掌握全臺各地氣溫與體感溫度,查詢是否已達熱危害等級;該網站每日依據氣象資料,評估風險等級並提供防護建議,包含休息提醒、補水頻率與預警通知。

例如當氣溫達33°C、相對溼度超過70%時,熱指數已達44.4,屬於第三級危險等級,需採取相關危害預防措施;常見已達熱傷害高風險的作業情境包括,正午時段於屋頂施工、貨櫃裝卸、悶熱廠房內加工、室外道路鋪設與水泥灌漿等,這些作業場所常因高溫、高溼與通風不良而成爲熱傷害發生熱點,勞工與僱主都應提高警覺。

中醫部許瑄方醫師表示,近日接診一名30多歲女性,長期在食品加工廠工作,提到在悶熱廠房中工作時,總是感到頭昏沉且重、極度口渴、不斷流汗,需要隨時大量補水及運動飲料,整日也提不起精神,總覺得「𤺪𤺪 siān-siān」,異常疲憊。

問診和把脈後發現其體內溼熱偏重,且兼夾氣虛,顯示長期處於高溫高溼環境下,身體調節機能已逐漸失衡;許瑄方醫師指出,中醫認爲高溫環境下進出冷氣房或服用冰冷飲食,會使體表毛孔無法正常開合,導致體內溼熱鬱積,進而影響消化與體能表現,其症狀和典型熱傷害的表現有些微差異,而這些症狀在中醫歸類爲「陰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