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學科聯手擊退“潰爛巨瘤” 晚期乳腺癌患者重獲新生

來源: 信網 責編:王熠冉 2025-05-07 20:25:44

深夜的城陽人民醫院急診室,一場與死神的賽跑正在上演——左側乳房完全被直徑超20釐米的潰爛腫瘤吞噬,胸壁潰爛深可見骨,血紅蛋白僅1.8g/dl(正常值11-15g/dl),血壓如遊絲般微弱……

4月10日凌晨,53歲的趙女士(化名)被緊急送入城陽人民醫院,命懸一線。甲狀腺乳腺外科團隊迎難而上,以多學科協作與精湛技術完成“不可能的任務”,最終讓患者轉危爲安。

生死時速 深夜搶救與生命賽跑

“患者左胸的潰爛腫瘤像一座‘活火山’,表面膿苔覆蓋,紫黑潰爛的表面滲着膿血,惡臭瀰漫,出血量極大!”當晚接診醫生回憶,趙女士的腫瘤直徑超 20cm,已侵蝕整個左側胸壁,並因長期潰爛導致嚴重感染和失血性休克,生命體徵瀕臨崩潰。面對這例罕見的晚期巨大乳腺癌患者,甲狀腺乳腺外科任立軍主任火速趕到醫院。

“先救命!立刻輸血、抗休克!” 他當機立斷下達指令:迅速啓動綠色通道,組織輸血、抗感染、抗休克治療。24小時內輸血、輸液量超4000毫升,連續72小時,醫護團隊寸步不離,監測生命體徵、調配血製品、穩定血壓,終於將患者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然而,腫瘤仍在持續滲血,隨時可能再次大出血,引發二次休克。任立軍主任坦言:“手術是唯一生機,但風險極高——腫瘤侵犯範圍廣,切除後胸壁缺損巨大,患者重度貧血、心肺功能差,術中稍有不慎即可能致命。”

極限挑戰 多學科協作攻克手術難關

醫務科牽頭組織甲狀腺乳腺外科聯合腫瘤科、麻醉手術科、心血管內科、病理科、輸血科、影像科等科室開展多學科(MDT)會診,制定了"左乳切除+背闊肌皮瓣全乳房重建術"的手術方案,爲手術安全提供全方位保障。

4月15日,一場多學科聯合的“生命保衛戰”正式打響。在麻醉手術科、心血管內科等科室專家護航下,任立軍主任帶領團隊如 “拆彈專家” 般謹慎操作:

精準切除:腫瘤直徑超20釐米,血供豐富且與周圍組織粘連緊密,既要完整切除病竈,又要避開錯綜複雜的血管神經。團隊採用超聲止血刀分層解剖,逐一切斷腫瘤滋養血管,避免大出血風險。皮瓣修復:切除後胸壁缺損創面達25×20釐米,團隊創新性採用背闊肌皮瓣轉移技術,利用患者自身肌皮瓣像 “拼圖” 一樣精準覆蓋缺損區域,既修復缺損又保留功能。經過 5個多小時奮戰,直徑超 20cm的潰爛腫瘤被完整切除,術後患者血紅蛋白穩步回升,生命體徵平穩。

技術突破 20釐米腫瘤背後的醫學較量

任立軍主任指出,此類晚期乳腺癌手術面臨三大挑戰:出血控制、感染風險、修復難題。

此次成功得益於三大技術亮點:血管精細處理:結合術前影像定位,術中精準結紮腫瘤滋養血管,有利於控制術中出血量。感染防控體系:圍術期採用“階梯式”抗感染策略,術後創面負壓引流結合靶向抗生素,有效避免膿毒症風險。功能修復創新:背闊肌皮瓣技術不僅修復胸壁,還保留上肢運動功能,顯著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專家提醒:警惕乳腺癌的 “無聲信號”

趙女士的病例敲響警鐘:晚期乳腺癌並非毫無徵兆!任立軍主任表示:如果患者能早發現、早治療,本可避免如此兇險的局面。大家要關愛乳房健康,不可因爲“談癌色變”延誤治療。

他特別提醒:自查是關鍵:每月月經結束後 7-10 天,進行乳房自檢,留意腫塊、皮膚凹陷、乳頭溢液等異常;篩查要及時:40 歲以上女性每年進行乳腺超聲+鉬靶檢查,高危人羣(家族史、基因突變等)建議提前至35歲;重視早期症狀:乳房出現無痛性腫塊,皮膚 “酒窩徵”“橘皮樣” 改變,非哺乳期乳頭凹陷,突發乳房腫塊快速增大,皮膚潰爛伴出血等,務必及時就醫。

規範診療:確診乳腺結節後需定期複查B超或鉬靶,若出現“邊界不清、微鈣化”等惡性徵象,及時手術干預。

警惕誤區:私自中藥貼敷、按摩等“土法”可能加速腫瘤進展,甚至誘發破裂出血。

此次成功救治是城陽人民醫院甲狀腺乳腺外科技術實力的縮影。近年來,科室年均完成乳腺癌根治術、保乳術等三四級手術百餘例,並依託醫院多學科協作(MDT)模式,爲高齡、複雜患者提供個體化治療方案。未來,甲狀腺乳腺外科團隊將繼續深耕微創技術與功能重建領域,讓更多患者重拾生命尊嚴。文/李春燕 顧青青

[來源:信網 編輯:王熠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