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護腺癌轉移全身如滿天星!「精準放射標靶」患者重獲新生

攝護腺癌已成臺灣男性癌症第3大死因,隨着人口老化,未來恐將持續攀升。不過「新一代的精準放射標靶」問世,有望爲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開創新希望。(鄭鬱蓁攝)

前美國總統拜登公開罹患攝護腺癌,引發全球關注。今年74歲的服飾業退休老闆蔡先生,早年健檢曾發現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偏高,以爲只是發炎,拖了4年,每次坐下覺得「蛋蛋緊緊的」才就醫,檢查竟已是轉移性攝護腺癌,癌細胞轉移全身,最終痛得睡不着、走不動。醫師提醒,國人攝護腺癌超過三成發現時已晚,50歲以上男性及具家族史等高風險族羣,務必要定期進行檢查。

衛福部公佈最新癌症登記報告,2022年有超過9000人確診罹患攝護腺癌,爲男性癌症發生率第三位。基隆長庚醫院院長吳俊德表示,攝護腺癌好發於60歲至75歲高齡男性族羣,症狀不明顯,往往腫瘤已壓迫到膀胱、尿道或轉移至骨頭產生疼痛時才驚覺有異,約3成癌友確診時已癌轉移,是攝護腺癌死亡率居高不下主因。

吳俊德表示,早期攝護腺癌主要以手術或放射線治療,5年存活率接近9成。若進展至晚期,主要使用荷爾蒙藥物治療,降低體內雄性素(睾固酮)濃度,藉此抑制癌細胞生長,即使是轉移性攝護腺癌,五年存活期也有將近5成。

不過,吳俊德指出,一旦抑制荷爾蒙的手段失效,即屬於「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因發生抗藥性,導致各種治療效果都有限,5年存活率將驟降至15%,治療棘手。

以蔡先生爲例,雖然陸續接受手術與荷爾蒙藥物治療,但一段時間後,病症惡化,屬於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幸運的是,透過更精準的PSMA正子造影檢查,發現適合接受精準放射標靶治療,纔在治療後明顯緩解疼痛,能恢復日常作息。

爲此,臺灣泌尿科醫學會接軌國際,在最新版治療指引中針對「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納入新療法,將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新一代精準放射標靶藥物增列爲治療選擇。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黃玉儀說,近年研究發現,超過8成攝護腺癌細胞都具有PSMA抗原,因此可先透過正子掃描確認病竈是否爲PSMA陽性;若爲陽性,表示腫瘤具備清楚的攻擊目標,即可利用精準放射標靶來治療,避開正常組織、減少副作用。

臺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查岱龍指出,攝護腺癌晚期確診比例高,主因在於初期幾乎沒症狀,許多男性即使有排尿困擾,也容易被視爲正常老化且諱疾忌醫,加上「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檢查未列入公費篩檢,導致50歲以上男性往往錯過早期診斷的機會。

查岱龍呼籲,針對50歲以上男性及具家族史等高風險族羣進行檢查。他強調,美國推行PSA檢查多年,成功將攝護腺癌第4期確診率降至5%,相較之下,臺灣仍有近30%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提早發現、提早治療,將是提升存活率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