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等關稅辯論5日登上美最高法院 川普改口「不親自出席」原因曝
▲美國總統川普2日在返回白宮的空軍一號專機上接受採訪。(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記者羅翊宬/綜合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主導的關稅政策將在本週登上最高法院,成爲近年最具影響力的貿易法律攻防之一。最高法院預定5日展開言詞辯論,審理川普政府是否有權依據《1977年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加徵全球關稅。川普原本考慮親自出席,但他2日搭乘空軍一號時改口表示不會出席,強調「不想分散外界對裁決的關注焦點」。
川普告訴隨行媒體:「我真的很想去……但我不想做出任何會轉移這項裁決重要性的事情。這不是關於我,而是關於我們的國家。」他強調,若法院最終裁定不利,美國在貿易談判上將被「綁住手腳」,國家安全也可能受威脅。川普10月中旬曾透露有意出席,若成行,他將成爲美國史上首位親自參與最高法院辯論的現任總統。
根據《BBC》,這起訴訟由多家企業與數個州政府共同提出,主張川普政府依該法徵收的多數關稅屬於違法。若最高法院支持原告,川普的整體貿易戰略將面臨動搖,包括他今年4月宣佈、波及多國的關稅措施。美國政府也可能被迫退還部分已徵收的關稅金額,總額估計高達數百億美元。
這場官司的核心爭點在於「總統權力的界限」。川普政府主張《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賦予總統在「國家緊急狀況」下的廣泛行動權;而原告方則指出,該法從未明確提及「關稅」,且依照美國憲法,課稅權應屬國會職權範圍。雙方的法律解釋分歧,使這起案件被視爲對美國總統權力邊界的一次重大考驗。
川普今年2月首次援引該法,對中國、墨西哥與加拿大徵收關稅,理由是毒品走私構成「國家緊急狀況」;4月他再度動用該法,對幾乎所有國家商品加徵10%至50%不等的關稅,聲稱美國貿易逆差構成「特殊且異常的威脅」。這些政策導致企業營運成本大增,也引發多國強烈反彈。
美國玩具商Learning Resources執行長Rick Woldenberg指出,關稅已讓公司陷入「難以想像的混亂」,今年的關稅支出比去年高出7倍。喬治亞州的咖啡合作社Cooperative Coffees也透露,自4月以來已繳交約130萬美元關稅,並被迫提高售價、申請額外貸款以維持營運。
國會內部對此案也出現罕見共識。超過200名民主黨議員及一名共和黨參議員聯名向最高法院提交意見書,主張川普濫用緊急權限,將關稅作爲談判籌碼超出法律授權。同時,參議院上週以跨黨派方式通過多項象徵性決議,表達對川普關稅政策的不滿,雖預料不會在衆議院通過,但被視爲對最高法院的政治訊號。
目前最高法院預計在明年1月前作出裁決,最遲不超過6月。富國銀行分析,這項裁決結果將影響約900億美元的已繳關稅,若法院裁定川普政府違法,金額甚至可能增至1兆美元。對企業而言,這不僅關乎經濟損失,更涉及未來貿易政策是否仍可能在「無預告、無程序」下突襲實施。
《BBC》分析指出,9位大法官中有6人由共和黨總統任命,其中3人由川普提名。雖然法院近年曾以「越權」爲由推翻拜登政府的學貸減免計劃,但在涉及國家安全議題時,法官們一向給予行政部門較大裁量空間。這也讓外界普遍認爲,此案結果難以預測,可能成爲美國行政與立法權界限的關鍵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