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經銷商眼中的宗馥莉:口水仗你們去打,我管好這攤生意

(文/孫梅欣 編輯/張廣凱)

自7月11日晚間爆出,娃哈哈宗慶後海外三位非婚生子女在香港對宗馥莉提起訴訟後,娃哈哈及宗馥莉便陷入輿論的漩渦。

與宗澤後的公開指責、老員工的“打抱不平”、強調杜建英對娃哈哈發展貢獻等等聲音不同,來自於娃哈哈及宗馥莉官方的表態,至今一言不發。

但這不代表,宗馥莉什麼都沒做。

“從去年到今年,娃哈哈在管理上正在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它正在經歷鳳凰涅槃。”龐瑞(化名)對觀察者網如是說。

作爲娃哈哈的地區經銷商,龐瑞直接感受到,娃哈哈自宗馥莉接手後在管理上、企業投入上的變化。這些變化直接體現在產線歸屬權、稅務規範化、經銷商成本降低等等方面:“可以說,今年的娃哈哈和去年的已經完全不同。到了明年,變化可能更大。”

統一管理“動了太多人利益”

對於當下多方對宗馥莉的指摘,龐瑞直言,“因爲她動了太多人的利益。”

這源於娃哈哈公司和工廠龐大而複雜的體系。從公開信息來看,除了宏勝系公司明確指向宗馥莉,其餘娃哈哈體系不少公司,指向了離岸公司,背後歸屬人並不清晰。

“不僅公司、工廠歸屬不同的人,很多同一家工廠裡不同的產線,都屬於宗氏家族不同的人分管。可能奶產線歸一個人管,八寶粥產線、水產線又歸另一個人了,管理比較混亂。”

這從另一個維度解釋了娃哈哈信息的混亂。今年上半年,有媒體報道娃哈哈多地工廠停工,但觀察者網實地走訪停工名單上的南京娃哈哈工廠時,廠內員工表示仍在“正常開工”。

分散管理的結果是,工廠和產線的經營和收益歸屬不同的人。雖然家族的人都分到了蛋糕,但總部層面難以集中資金做整體的調整。

這一局面從宗馥莉掌舵之後開始變化。

龐瑞表示,宗馥莉要求對產線、工廠進行統一管理,推不動的就交給代工廠,通過代工生產補足市場需求。在這之後,“砍掉”生產設備、生產質量不達標的工廠、產線,或者停工檢修、設備升級。

就在近期,由於娃哈哈不再進行授權生產,位於上海金山區的上海娃哈哈飲用水有限公司也已停產。這家年產量1000萬桶,生產14.8L飲用水的產線,在2022年才投產。

企查查信息顯示,公司的法人是宗偉,副董事長爲宗繼騋。根據自媒體《財經無忌》公佈的宗氏家譜顯示,宗繼騋是宗慶後父親弟弟的孫子,是宗氏的旁系子弟。

宗偉和宗繼騋與娃哈哈集團體系核心業務關聯性並不強,各自名下涉及的大多爲商貿、投資、電商等業務。但其合作伙伴中,出現了原董事會成員郭虹、宗澤後及其子宗繼昕等人的名字。

另一方面,新的設備和產線正在上馬。今年5月下旬觀察者網在南京娃哈哈工廠走訪時獲悉,擴建後的娃哈哈南京工廠二期已經臨近投產,新設備即將進場。同時,西北地區一家出現停工工廠的奶產線近期被拆除,更換爲水線設備。

據悉,在部分工廠新投入的設備中,不乏幾千萬元的超濾淨水機器。知情人士透露,安裝新設備後,將會提高5倍左右的產能。

改善物流運輸,直接觸達終端

除了生產端,過去一年,娃哈哈的渠道端也在進行精細化管理的調整。

“從去年到今年初,娃哈哈在經銷商層面做比較重要的事情,一是上了托盤貨架運輸,二是增加渠道。”

龐瑞表示,過去多年,娃哈哈在終端銷售點都是手工碼貨的散貨方式,今年開始採用托盤運輸:“以前散貨到了終端,我需要僱人專門上下貨、碼貨,一車的成本就要700元,一個月要4000-5000元。現在上了托盤運輸,這些錢都省掉了。”

除了省錢,還有效率的提升。“以前司機去廠里拉散貨,排隊就要等8個小時。現在上了托盤運輸,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就出來了。”

另一方面,則是增加了“送水到家”服務,直接由事業部管理,加強對終端的管理和觸及,而這正是和農夫山泉學習的結果。

事實上,宗馥莉在早期的採訪中,不止一次地表達對農夫山泉的喜歡,並稱贊農夫山泉“在品牌傳播和新品打造方面非常有想法”。如今,從執行層面,她正在紮紮實實向農夫山泉學習。

由於沒有公開的財務數據,娃哈哈的主力銷售結構並不清晰。從龐瑞瞭解的情況來看,之前撐起娃哈哈銷售的主力是AD鈣奶、營養快線、八寶粥等熱門大單品。僅從水產品而言,娃哈哈在零售端表現並不突出:“娃哈哈純淨水重要的銷售渠道是企事業單位,或者是高校,後者主要是做實驗需求量大。”

零售端的銷售,主要靠終端向經銷商要貨。“如果商家想賣,就找經銷商要。沒有點名要貨,也沒有市場的人鋪貨。”

這一情況自去年3月宗馥莉接棒娃哈哈不久就產生變化,通過大量投放冰櫃直接觸達消費者。去年8月底,娃哈哈曾在官網上公開發布超過6.17萬個冰櫃不同年限的維保,和超過10萬個智能冰櫃的招標,覆蓋全國5.8萬個地址。

而在當時,宗慶後的“餘威”的確幫了宗馥莉一把。有商超銷售人員表示,有的消費者直接點名要娃哈哈:“放在店裡顯眼處的其他品牌不要,非要去貨架上找娃哈哈。”

龐瑞發現,以前娃哈哈水線業務幾乎看不到業務員,現在市場經理經常來找經銷商,瞭解市場情況。

終端零售,是宗馥莉一直想要直接觸達的部分。在早前的採訪中宗馥莉曾坦言,娃哈哈對於市場的瞭解主要來自於經銷商,沒有直接觸達的途徑。她曾搭建了線上的哈寶平臺,通過吸粉直接觸達消費者,希望通過消費者的反饋調整產品。

如今,用線下鋪貨的方式更加直接。觀察者網注意到,娃哈哈官方公衆號已經開設了“哈寶送水到家”小程序,通過官方途徑可以直接送水上門,平臺粉絲量已經超過1000萬粉。

糾紛影響銷售,但品牌勢能上來了

渠道的拓展、新設備的上馬、物流運輸端的等等調整,無一不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

龐瑞坦言,娃哈哈上馬的這些舉措,從行業來看已經算晚了:“但之前沒有辦法,產線、工廠都屬於不同的人,掙的錢各自分去。投入上大家你推我,我推你,誰都不動。”

統一管理後,效果也很明顯。“除了有經銷服務了,產品質量也比之前要好。”龐瑞以成箱水的外包裝舉例,箱子質量比以前牢固,大桶裝的瓶子更結實,因此送貨損耗降低。

同時,水產品零售端的格局也正在打破。娃哈哈在商超投放冰櫃、家庭渠道的鋪設對銷售拉動頗爲有效。

“今年上半年在其他品牌也在推新、降價,市場競爭比較激烈的情況下,娃哈哈在很多商超的銷量出現成倍增長,跑得很快。”

這一上升的銷售勢頭,一直持續到7月傳出宗慶後遺產糾紛。

觀察者網從華東、東北、西北多個城市的銷售端和工廠端了解到,由於近期的風波以及產能供應等問題,娃哈哈各地銷售出現30%—50%不等的下滑。

藍鯨新聞引用的第三方數據平臺稱,從娃哈哈家族糾紛事件出現後,從7月14、7月15日,娃哈哈在電商平臺的銷量就出現下滑,日銷量從1萬—1.2萬區間,下滑至5000-7500區間。

龐瑞的娃哈哈產品近期同樣出現銷售額下滑,這其中固然有因爲家族糾紛帶來的品牌口碑好感度下降,也有因爲產能不足、切換工廠導致的供貨短缺。

他坦言,去年一波流量帶火了娃哈哈的產品,今年本來熱度就冷了一些,大家迴歸理性消費,客觀上的經濟因素也不容忽視。

至少在水飲產品上,他仍然看好娃哈哈未來的潛力:“娃哈哈很大的優勢在於全國各地的本地建廠,成本低,利差很大。雖然口水仗打得厲害,但品牌已經勢能上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