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釘會成爲阿里進入AI時代的第一張船票嗎

8月25日,釘釘CEO陳航(阿里內部一般稱呼他的花名無招)一股腦發佈了釘釘 One、企業 AI 搜索引擎“AI 搜問”、AI 表格、AI 聽記、智能硬件 DingTalk A1等超過 10 款 AI 產品,這只是他作爲釘釘創始人重新回到釘釘4個月之後。

現場一個釘釘的資深用戶表示,這次他們的升級,是從業務角度思考的,很有吸引力。這樣的評價,對於一款針對企業級的國民應用來說,已經是非常正面的。

現場發佈的信息非常多,但綜合解讀下來,最核心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信息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釘釘8.0是一款全新的AI應用,不僅是因爲它從架構和功能上都被重構,更是因爲陳航在現場對於未來釘釘盈利模式的斷言——按照結果付費,這是業界對於AI時代商業模式的完美憧憬,但在釘釘之前,還沒有人有勇氣對用戶喊出來,因爲目前欠缺的要素還是太多了。

不可否認,釘釘8.0作爲一款AI應用,還距離真正成熟的狀態尚遠,陳航自己也表示,只是10%。但這次發佈,依然充分暴露了陳航和阿里巴巴集團管理層的野心,那就是拿下AI時代的第一張船票。

在中國互聯網的歷史長河中,2010年代初的“移動互聯網門票爭奪戰”曾是最激烈的一場技術遷躍,微博、微信、支付寶、淘寶等國民級產品都是那場爭奪戰的產物。

現在,頭部企業們要保住自己曾經的位置和增長率,AI時代的船票爭奪戰也要開始了。

數來數去,阿里巴巴集團中,最有船票相的業務是哪一個呢?

釘釘肯定是最顯眼的一個,因爲它是阿里集團最具“組織滲透力”的平臺之一。

根據釘釘提供的數據,截止2025年8月22日,釘釘上的企業組織數超過2600萬,其中付費組織數超過19萬。中國A股上市的5191家企業中,就有79%在使用釘釘。釘釘的AI應用數達到141萬,有超過6000家生態夥伴。

而隨着AI技術的爆發式發展,釘釘的價值也被重新定義:它不再只是一個辦公工具,而是一個AI能力的場景容器,它是阿里雲智能集團觸達企業客戶的前端,是通義千問大模型落地的最佳試驗田,是阿里AI能力商品化的第一站。對阿里而言,釘釘是唯一一個具備“高頻使用+數據閉環+組織滲透力”的平臺,它能將AI能力嵌入日常工作流程,可以結合創新業務消耗更多阿里雲的AI算力——而阿里雲智能集團目前是阿里巴巴最具戰略意義的業務,2025財年營收達1180億元,同比增長11%;經調整EBITA達105億元,同比增長72%,其中AI相關產品收入連續七個季度實現三位數增長。如果釘釘的AI化可以繼續保持阿里雲智能集團的增長勢頭,毫無疑問可以幫助阿里把“AI公司”的品牌標籤更加牢牢貼住。

微軟之所以能在AI時代迅速完成品牌重塑,關鍵在於Copilot的推出。它將GPT模型深度嵌入Office、Teams、Outlook等產品中,讓AI從抽象技術變成了具體功能,這種“場景驅動+模型賦能”的模式,正是微軟Copilot成功的底層邏輯。釘釘顯然正在走一條類似的路徑。

這樣一看,2024年底,阿里巴巴集團大動干戈地召回釘釘創始人陳航的舉措,就變得很好理解——阿里需要一個對AI有着深入思考,而且偏執強勢的領導,可以推動團隊在短期內完成AI的產品化。這不是產品的簡單升級迭代,而是一次針對有幾千萬企業用戶基礎的全新AI應用開發,是一次全新的內部創業,是AI時代船票爭奪戰的第一槍。

因爲身在局中的人都知道,AI這個行業的變化有多快,窗口期有多短。我2024年1月在硅谷見過幾個當時炙手可熱的年輕創業者,他們有句話可以充分體現這個行業快速變化的殘酷性——這個行業裡,沒有人可以在山頂停留三天。

陳航在後續的採訪中也表示,他很早就在想如何用AI重新做一個釘釘,這一次產品升級90%都是出於他的思考。而他在這幾個月裡對於團隊強勢的推動和洗腦,也讓他在網絡上被貼上了“暴君”標籤,幾度登上熱搜被網暴。

釘釘8.0提出的“結果付費”機制,也是一次極其值得關注、極具挑戰性的商業模式創新,可以說是一次開弓沒有回頭箭的勝負手。衆所周知,中國軟件和SaaS收費難是一個超級難題,但是陳航在發佈會結束後,和我的對話裡談到:“新的AI釘釘是顛覆式的,它實現了生產力的變革。有了生產力變革,背後商業模式就發生了改變,就可以根據結果付費。例如每生產一個商品掙100元,我們在裡邊收10塊錢,這時候釘釘就與客戶的生產結果相關,它與人類社會的生產、製造、銷售和服務體系全部相關,並且貫穿到GDP中的每一個環節。只要AI產生價值,商業模式就等於結果。”他的邏輯很簡單,AI跑通,商業模式也就跑通了。

對比海外AI產品仍多采用的“按調用次數計費”或“訂閱制”,這種模式有三大優勢:

· 降低試用門檻:用戶無需預付費,先體驗再付費,提升AI工具的滲透率;

· 強化價值感知:結果導向讓用戶更清晰地感知AI帶來的效率提升;

· 促進模型優化:平臺可根據用戶反饋不斷迭代模型,形成數據閉環。

而且在中國市場,釘釘可能還擁有一些獨有的優勢。

鈦媒體創投家在一篇《2025AI創業報告》中提到中國軟件收費難,很重要一個原因在於“成長於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中國用戶,更習慣在超級App的生態閉環中,享受高度整合、操作簡便的一站式免費服務。在這樣的環境下,用戶對於獨立軟件的付費意願自然被壓縮到了極低的水平。“

而釘釘事實上已經在扮演企業級超級App的角色,這就和中國用戶的使用習慣、付費習慣高度相符,而超級App的平臺功能,更能讓他們在未來的AI競爭中享有一些新的優勢。

我們每年9月都會聚集幾百名CIO、CTO在三亞聚會,聚焦討論每年數智化發展的趨勢和機會,今年的主題就是AI的落地場景。在進行了大半年的調研和交流後,我們不僅僅發現了AI落地的十個挑戰,還發現了一個關於AI商業模式的嚴酷現實——那就是在經過了兩年技術的發展,很多廠商已經可以在一個單一業務場景下實現AI的創新,但用戶很難爲單一業務場景來買單,因爲無法形成閉環,就很難產生明顯的商業結果提升。

但是釘釘的超級App平臺屬性,從技術上講,是可以實現這種場景的鏈接,並且兌現商業成果提升。這可能也是陳航敢於下斷言結果付費的底氣所在。

要在過程中考量釘釘和阿里AI化的成功程度,除了看財報之外,陳航自己也提供了一個指標——他在和我的對話裡談到:“ Active的AI Agent數量,Active的模型數量,就是在釘釘上完成自我循環閉環的模型。企業數量當然是關鍵,企業數量增加代表這些企業在釘釘上不斷形成自我循環和模型循環閉環,這些在未來是很高的護城河。”

以後,就按照他說的KPI看釘釘和阿里的發展就可以了。

(本文首發於巴倫中文網,作者 劉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