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中的AI生態變革,我彷彿看到了釘釘未來的樣子
無招回歸後,市場都在觀望他會如何帶領釘釘下一步發展。
AI對企業服務的深刻重構,加上協同辦公市場競爭加劇,兩浪疊加,能否抓住AI紅利成爲平臺競爭的關鍵。作爲用戶規模領先的平臺,外界關心的是,基於當下生態基礎,釘釘能否找到更具差異化的破局點。
就在前不久,一則消息引發了業內廣泛關注:釘釘合作夥伴壹生檢康研發的"豆蔻婦科大模型"在準確率提升遇瓶頸後,轉移至釘釘企業專屬AI平臺,藉助數據處理、算力調度、模型優化等支持,1個月內將準確率從78%提升至90.2%。
看似單純的醫療科技成果,其實釋放了很有意思的信號。
從技術應用角度,作爲釘釘幫助行業開發的首個垂類專屬大模型,"豆蔻"爲AI在醫療領域的落地作了示範;另一方面,選擇專業性極強的婦科領域,並公佈相對可觀的專業測試數據,使得釘釘聚焦"行業化"垂直AI有着更強的說服力。
這表明,相比空談通用AI,釘釘正在鼓勵並支持生態夥伴深耕特定行業的Know-How,解決實際、專業的業務痛點,也意味着平臺突破過去以SaaS、服務商、諮詢、交付爲主的傳統生態模式,將觸手伸向了新興的AI創業領域。
聚焦AI生態戰略,這是釘釘發展新的脈絡。
在這個邏輯下,"豆蔻婦科大模型"只是新戰略的起點,平臺角色將演變爲連接千行百業、算力資源、行業數據和AI開發者的中樞,提供從數據處理到落地服務乃至商業化的全方位支持。
對於釘釘來說,通過賦能無數AI創業者,可以快速覆蓋更廣泛的行業場景,形成豐富的"AI應用矩陣",壁壘在於生態網絡的規模效應、集成的便利性以及企業工作流的深度整合,這些都爲理解釘釘的未來打開了新窗口。
重塑行業AI生態,真有那麼重要?
全球科技版圖中,從19世紀電力革命的電網生態,到21世紀移動互聯網的AppStore生態,"生態戰略"一直是行業發展的核心驅動。
以蘋果爲例,iOS爲開發者提供了統一、便捷的開發工具與平臺,吸引全球數百萬開發者投身其中,豐富應用吸引消費者購買終端設備,進而激勵開發者持續創新,如此循環。
拿近兩年爆火Cursor來說,區別於傳統編程輔助工具,Cursor將AI升級爲主要生產力,在開發者羣體中形成了難以替代的"數字基建"價值,技術共生、社區共建、數據共融,這種以開發者爲中心的生態協同,被外界認爲是下一代技術革命核心範式。
反觀國內AI市場,生態的重要性也成爲行業共識。
構建AI生態的直接動因,源於技術從實驗室到產業落地的過程中,面臨的一系列無法由單一企業解決的系統性矛盾。
從行業實踐來看,通用大模型的普及爲AI應用奠定了基礎,但行業Know-How在各垂直領域分散分佈,企業更需要的是個性化解決方案:
醫療行業需要融合臨牀指南、病例數據、診療流程;製造業需要對接生產排程、設備運維、質量檢測等工業場景的特殊參數;金融業則需嵌入風控模型、合規條款、客戶分層等業務規則。
然而,適配不同行業的業務邏輯、專業知識和場景流程,並不是某家企業能單獨完成的。
他們一邊迫切希望利用AI降本增效,現實裡卻缺乏構建行業專屬模型的技術能力,面臨將核心業務數據託付雲端大模型的安全風險,對如何將AI融入現有業務流程束手無策。
即使一些企業能構建專屬大模型,初始階段也易陷入困境:需求定位模糊,不知道解決哪些具體問題;數據準備混亂,缺乏高質量標註,就像壹生檢康團隊最初開發的婦科模型,78%的準確率距離臨牀可用性始終差着關鍵一躍。
這些問題根源,在於AI落地是一套系統性工程,它涉及數據、算法、算力、場景驗證等多個環節,企業缺乏的,恰恰是從數據處理到模型訓練的全鏈路技術閉環。
此時生態平臺的價值便凸顯出來。
通過構建"通用技術平臺+行業專業夥伴"的協作網絡,釘釘將"全鏈路"拆解爲標準化的服務,提供數據清洗、模型訓練、部署工具等能力,行業夥伴輸出專業知識與場景需求,共同翻譯行業專屬的解決方案,從而降低企業的接入門檻。
以"豆蔻婦科大模型"爲例,壹生檢康作爲醫療企業,熟悉婦科診療場景但缺乏AI工程能力,釘釘則提供數據處理、算力調度、模型優化等全流程支持,最終將模型準確率提升至90.2%。
這樣一來,企業可以聚焦自身核心業務,而非陷入技術細節,大幅縮短了AI從"想法"到"落地"的週期。
爲什麼是釘釘?
此前有國內某家BI廠商人士向《新眸》透露,雖然近幾年大廠生態概念層出不窮,但真正能爲生態夥伴帶來訂單,且這部分訂單佔總營收超50%的,只有釘釘。
最直觀的是,依附於釘釘龐大業務流量的ISV明顯增多。
這次聚焦AI生態,一定程度上,釘釘主線任務可以理解成"搭建產業智能化的聯合反應堆",理想情況下:
通過聚合海量企業用戶的數字化需求形成引力場,吸引掌握專業開發者入場;緊接着,提供從數據、算力到模型的全套工具鏈,將開發者的專業能力轉化爲可落地的AI產品;最終通過智能體市場等通道精準匹配給需求企業,形成價值閉環。
當"豆蔻婦科大模型"在釘釘實現準確率躍升時,背後是醫療數據預處理技術、計算資源調度、醫療診斷知識圖譜等要素的協同,這正是生態化協作產生的化學反應。
當然,由此也引發了的另一個重要問題:爲什麼是釘釘在做這件事,或者說,爲什麼釘釘能做成這件事?
聯想到以往一度風靡的概念"Super App",其旨在打造一個集成多種功能與服務的綜合性應用,成爲用戶生活與工作的超級入口,本質上也是一種生態理念。但事實上,多數Super App往往僅停留在功能聚合的表面,缺乏足夠深厚的生態根基。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作爲中國最大的協同辦公平臺,釘釘天然連接着海量企業用戶,積累了足夠多的企業數字化需求與場景,再加上過往服務SaaS廠商、服務商的經驗,沉澱出一套"從技術開發到商業變現"的生態服務能力,這絕非簡單的功能堆砌。
一方面,在AI火爆之前,依託龐大的用戶基礎,平臺引入各類合作伙伴,涵蓋智能硬件、物聯網設備、雲計算、大數據和安全等多個領域,這種跨領域、全方位的生態佈局,使其能夠滿足企業多樣化、深層次的需求,遠遠超越了Super App僅提供單一或有限服務的範疇。
另一方面,釘釘已經助力衆多行業實現了數字化轉型與成功發展,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經驗與大量成功案例,無論是醫療流程的數字化管理、製造業設備的智能運維,還是教育領域的一體化解決方案,都爲其生態建設提供了實踐基礎。
也正因如此,經歷過千行百業的各種錘鍊後,釘釘才具備了重塑行業AI生態的底子。
更重要的是,隨着平臺將合作伙伴擴展到AI創業者,平臺能力得到複用並升級:用平臺工具解決AI開發的技術門檻,用企業用戶池解決"商業化難"的困境,既避開了與通用大模型廠商的直接競爭,又抓住了AI落地的最後一公里。
從這個角度來看,"豆蔻婦科大模型"的成功或許可以作爲釘釘生態變革的起點,既驗證了戰略的可行性,宣告平臺從"企業協同工具"進化爲"行業AI孵化器",通過對外賦能,讓AI從少數巨頭的遊戲,真正普惠千行百業。
進行中的AI生態變革
我彷彿看到了釘釘未來的樣子
歷史經驗昭示着規律:每當技術複雜度突破臨界點,生態化便成爲必然選擇。
電力革命初期,愛迪生用封閉的直流電系統對抗特斯拉的交流電生態,最終敗在電網規模效應之下;移動互聯網時代,諾基亞自有系統被iOS和Android生態碾壓的故事再度重演。
當前AI產業正處在類似拐點。
行業AI生態的崛起正在重構技術經濟的底層邏輯,相比傳統模式下科技巨頭控制API接口,企業按量付費卻無法參與價值創造;而生態模式中,平臺提供基礎設施,開發者培育產品,企業收穫降本增效,三者共享生態擴張帶來的無限增值。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市場的特殊性加劇了生態戰略的緊迫感。畢竟很長時間以來,相比歐美企業較高的數字化基礎,國內大量企業仍處在數字化轉型早期,尤其在AI時代,他們不僅需要更低的AI開發門檻,也要真切看到AI給具體場景帶來的實際價值。
隨着AI從通用大模型競賽,駛入行業落地的深水區,生態充當起連接技術供給與行業需求的操作系統——它既是平臺能力的"轉化器",將技術適配爲行業解決方案;也是企業能力的"放大器",中小企業不用再爲"要不要做AI"糾結,大企業也不爲"怎麼做AI"頭疼。
從釘釘生態拓展,到各個行業垂直探索,不難發現,只有那些對行業有深度理解的玩家,才能讓AI成爲千行百業的"生產力工具"。釘釘未來的樣子,或許可以用三個關鍵詞來勾勒:行業AI的超級孵化器、企業數字化的操作系統、生態協同的價值樞紐。
就像早期的iOS,蘋果提供開發工具,開發者聚焦應用創新,用戶獲得豐富體驗。而釘釘的野心,是在企業服務領域復刻這種邏輯,只不過這次"應用",變成了各行業的AI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