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量再破峰,大消費平臺創造真實消費增量
美團週末峰值訂單量達到1.5億單,京東外賣上線4個月已有近200個餐飲品牌在京東外賣銷量破百萬,淘寶閃購上線兩個月,內日訂單量連續兩個週末8000萬單(不含自提及0元購)——多家平臺的表現正在重新定義大消費平臺的邏輯,實打實拓展消費市場增量。這不僅僅是一場流量爭奪,而是一次對消費增長模式的深層次探索。
增量而非存量,打破零和博弈
傳統電商競爭往往陷入存量博弈的困局,但當下的外賣市場打破了這一格局。數據顯示,全國即時配送市場日訂單從5月的1億單增長至7月的2億單。其中增速較快的淘寶閃購訂單量兩個月增長了6000萬單,日活躍用戶數在突破2億基礎上,本週又環比淨增15%。這意味着市場蛋糕在做大,而不是簡單的份額重新分配。
7月初,淘寶閃購宣佈向商家和消費者發放500億元平臺消費券,這一策略的核心在於破除“內卷式”競爭。知名經濟學家、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原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李稻葵指出,這種平臺出資、不要求商家降價的模式,相當於爲中小商家提供了反哺。
數據驗證了這一邏輯:消費券與商家扶持舉措落地首周,餐飲連鎖品牌訂單環比增長超190%,中小商家訂單增長約120%,95%的破峰品牌爲城市區域連鎖。此前,美團、京東也分別官宣了扶持計劃,包括京東“雙百計劃”與美團的千億補貼計劃。
服務消費領域的增長潛力巨大。中國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6.2%,高於商品零售額3個百分點,但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佔比僅爲46.1%,而美國約爲67.5%。這一差距恰恰指向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重構大消費的商業邏輯
淘寶閃購的獨特之處在於整合了遠場電商與近場履約的雙重優勢。淘寶的10億活躍買家構成了線上流量池,餓了麼的即時配送網絡提供了30分鐘送達的履約能力。這種“1+1>2”的協同效應,爲構建大消費平臺創造了新的可能性。
從品類結構看,非餐訂單增速較高,本週1205個品類訂單量環比增速超過100%,涵蓋鮮花禮贈、健康服務、夜間經濟等多元化場景。屈臣氏單日訂單接近5萬單,全棉時代成交月環比增長200%,Apple門店接入後搜索量暴漲200倍——這些案例表明,淘寶閃購正在從餐飲外賣向全品類擴展。
技術驅動的效率提升同樣關鍵。餓了麼的蜂鳥即配通過AI調度系統,將騎手合單順路率在一年內提升85.7%,訂單預測準確率達95%,而淘寶閃購實際的訂單準時率穩定在96%。這種技術密集型的物流網絡,構成了核心壁壘。
服務消費,就業增長的新引擎
服務消費的就業帶動效應值得關注。根據第五次經濟普查數據,服務消費領域從業人員已達 7000 萬,超過終端消費品製造業的6000萬。餐飲、零售、服務業等傳統數字化水平較低的行業,正在通過大消費平臺獲得新的增長動力。
對中小商家而言,這種模式意義深遠。傳統線下門店服務半徑有限,而通過淘寶閃購可以輻射5公里範圍內的消費者,生意半徑大幅拓展。比如惠立送等倉店模式,夜間8-11點成爲銷售高峰,凌晨0-2點也形成小高峰,有效拓展了消費的時空邊界。
新消費時代的價值重塑
平臺的大規模投入規模引發了對商業可持續性的討論。花旗銀行認爲,實際財務影響將低於投入總額,因爲平臺可通過規模效應和協同效應獲得回報。關鍵在於這種投入能否形成正向循環:消費增長帶動商家活躍,商家活躍提升平臺價值,平臺價值支撐持續投入。
從宏觀層面看,這體現了平臺企業在促消費中的積極作用。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將“大力提振消費”列爲首要經濟工作,淘寶閃購的實踐提供了可參考的路徑:通過技術創新和資源整合創造增量,而非通過價格戰進行存量競爭。
當然,淘寶閃購面臨的挑戰同樣明顯。美團在即時零售領域深耕多年,在本地生活服務方面具有深厚積累。京東依託自營供應鏈優勢,在標品零售方面表現突出。競爭的關鍵在於如何構建差異化優勢。
對阿里而言,機遇在於生態協同效應的釋放。餓了麼、飛豬併入中國電商事業羣后,大消費的戰略愈發清晰。如何將電商、本地生活、旅遊等業務有機整合,爲消費者提供一站式服務體驗,將決定這一戰略的成敗。
市場教育仍需時日。消費者正在建立用淘寶閃購點外賣更優惠的心智,商家需要適應線上線下一體化運營模式。這需要持續的投入和耐心的培育。
淘寶閃購的意義超越了單一業務的成敗。它代表了中國消費市場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方向:從價格驅動轉向體驗驅動,從存量競爭轉向增量創造,從單一場景轉向融合生態。
對消費者而言,大消費平臺提供了更便捷的購物體驗;對商家而言,數字化轉型獲得了新的抓手;對經濟而言,服務消費成爲新的增長點。這種多方共贏的模式,正是新質生產力在消費領域的生動體現。
中國消費市場的未來,或許就在這種創新模式的探索中逐步清晰。淘寶閃購的實踐意味着,在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下,誰能更好地整合資源、創造價值,誰就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