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央行:歐對中貿易要更強硬

德國央行總裁納格爾。圖/美聯社

德國央行總裁納格爾(Joachim Nagel)近日表示,歐洲在面對中國貿易關係上必須「停止過於膽怯的作法」,改以用「更強硬態度」捍衛自身經濟利益。

納格爾近日於華盛頓出席金融會議時表示:「中國比歐洲更需要歐洲。我們是個強大的經濟體,擁有4.5億人口,因此我們應該更積極地發揮歐洲的力量。」身兼歐洲央行理事會成員的他認爲,歐洲不應再依賴他國保護自身市場,因爲「歐洲人最重要的市場就是歐洲本身。」

今年以來美中關稅政策反覆不定,導致北京報復性調整出口策略,迫使中國出口商將商品轉向歐洲市場,並以低於當地生產成本的價格傾銷,使歐洲製造商面臨嚴峻壓力,而中國限制稀土出口也讓歐洲在科技與國防供應鏈上陷入劣勢。

歐洲智庫梅卡託中國研究中心(MERICS)專家阿切薩蒂(Rebecca Arcesati)與甘特(Jacob Gunter)也呼應納格爾的看法,直言歐洲必須「更果斷行動」,以實際政策手段保障經濟安全。兩人表示:「歐洲不應再被動等待,而是要透過補貼與法規推動新的採礦與加工計劃,並在必要時成爲『最終買家』。」

近來歐中經貿摩擦頻繁,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徵收關稅,但成效有限,北京隨即祭出白蘭地、豬肉與乳製品加稅以報復。今年7月歐盟執委會主席範德賴恩訪京時坦言,歐中關係已達「轉折點」。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l Fund)分析師巴金(Noah Barkin)也直言:「歐盟行動太慢、太保守,仍拘泥於一套他國早已撕毀的規則。」他認爲歐洲過去長期習慣以規範與程序應對挑戰,卻忽略中國與美國早已採取更具戰略性與主動性的經貿手段。

儘管如此,歐洲內部對於如何應對中國經濟壓力仍舊意見分歧。部分國家主張維持開放市場與對話,但愈來愈多聲音要求歐盟採取更嚴格的防禦措施,包括收緊鋼鐵進口、提高本地成分比例要求,以及對中國投資實施技術分享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