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對中國“貿易轉移”的擔憂,沒必要

歐實歐盟日前明確表示,美歐關稅談判與中歐關係無關,不會因美國壓力而對華“脫鉤”。這種清醒值得肯定。與此同時,也需要看到,一些歐洲政客對中國“貿易轉移”的擔憂,沒有必要。比如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稱,必須高度警惕並防止中國商品因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而涌入歐洲,並說已經向中方提議建立“貿易流動監管機制”;即將出任新一屆德國總理的默茨也稱,隨着中美貿易摩擦的持續,德國將更強烈地受到中國產品衝擊,他呼籲歐委會立即採取行動。這種擔憂實屬無謂,因爲中歐貿易是互利共贏的,中國商品進入歐洲市場是基於市場需求和經濟規律。比利時布魯蓋爾研究所近日發表的《特朗普關稅對歐洲的經濟影響報告》明確指出,這種擔憂顯然被誇大了。事實上,即便在美國政府宣佈對華加徵關稅措施前,美國對許多中國產品就已徵收了高額關稅,導致中國出口商品中僅有13.5%流向美國(中方最新統計數字爲14.7%)。由於歐盟和中國商品在各自的比較優勢上差異較大,雙方的出口產品幾乎沒有重疊。在該報告所列的94個產品類別中,只有21類的重疊率超過10%,其中大多數產品的貿易量還非常小。受影響最大的3個產品類別分別是雨傘、柳編制品和玩具,分別僅佔歐盟出口額的不到0.05%。對歐盟來說,最擔憂受到衝擊的產品是電機、電氣設備及零件。2023年中國對美國該類出口價值約爲1248億美元,其中智能手機和鋰電池分別佔比31%和10%。但歐盟幾乎不生產智能手機,在電池製造領域的所佔份額也不高,就算有“貿易轉移”,其衝擊也十分有限。該報告沒有提到的一個事實是,從特朗普上一任期開始對中國徵收高額關稅,並沒有引起顯著的中國產品對歐貿易轉移。據2018年到2024年前10個月的統計,中國對美出口佔出口總額的比重下降了4.6%,其間對歐出口佔比只提高了0.4%。歐方應該看到,中國自2018年已躍升爲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消費已成爲經濟增長的第一大拉動力。爲應對美國挑起的貿易摩擦,中國政府已經儲備了充足的政策工具。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大力提振消費擺在工作任務的首位,擴大內需戰略和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已經全面實施。例如安排高達3000億元人民幣的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將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因此,中國輸美商品即便無法真的進入美國市場,中國國內消費市場將是一個主要的吸收渠道。中國既無意願也沒有必要去搞市場傾銷和惡性價格競爭。中方同意以價格承諾方式談判解決電動汽車關稅問題,就體現了對歐方關切的充分理解和照顧。實際上,中國出口的優質產品豐富了歐洲國家的供給,有效緩解了歐洲通脹壓力,也爲歐洲綠色轉型作出了巨大貢獻,歐方對此理應客觀公正看待。歐方與其執着於建立“貿易流動監管機制”,不如關注中國政府的政策措施動向及其積極影響。中國轉向擴大內需和提振消費,同樣將爲歐洲等世界各國的優質產品和服務提供更廣闊的市場空間。特別是中國正大力推進的服務業擴大開放,聚焦居民消費升級需求,推動醫療健康、文化娛樂等優質生活性服務進口。在剛剛結束的第五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上,斯洛伐克首次以國家館形式參展,具有90年曆史的法國聯合制藥首次進入中國市場。“把最好的產品帶到中國”成爲歐洲企業的共同目標。更應引起歐方重視的,則是美方因挑起貿易爭端而“主動讓出”的中國市場份額。據報道,由於中美貿易緊張局勢不斷升級,中國煉油企業對美國石油的採購量大幅削減了90%,轉而大規模從加拿大進口原油。貿易摩擦也爲澳大利亞牛肉出口創造了機會,澳谷飼牛肉在中國需求激增,今年2月至3月對華出口量同比增長近40%。當英偉達和波音對華出口因遭受美國濫施關稅反噬而出現大幅下滑時,歐洲能做些什麼?答案似乎已經不言而喻。美國關稅政策纔是扭曲全球貿易的根源,中歐都是受害者。面對單邊霸凌行徑,歐方應着眼大局,同中方一道肩負起全球主要經濟體的責任擔當,共同反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歐洲人常說,每朵烏雲都有銀邊,如同中國人對“危中有機”的理解。相信只要堅持開放合作,中歐必將在危機中拓展新的合作機遇,既成就彼此,也照亮世界。(作者是國際問題觀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