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華:歐洲切莫陷入“貿易轉移論”的無謂擔心

來源:環球時報

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將對所有進口到美國的鋼鐵和鋁加徵關稅。這將很可能意味着美國與經濟夥伴的貿易摩擦又一次重大升級。歐洲社會上下也交相議論,惴惴等待華盛頓的關稅大棒。差不多前後腳,一些歐洲人卻對中國打起了算盤。

有消息傳出,歐洲一些利益羣體秉持“貿易轉移”的不實認知,認爲中國商品一旦被擋在美國關稅的高牆之下,就會轉變流向,如洪水般涌向歐洲市場。因此,他們正在向歐盟決策層施壓,要求歐盟醞釀新的政策架構,意圖針對中國商品,層層加高歐盟自己的貿易保護主義高牆,甚至打算主動聯繫特朗普政府,加強雙邊磋商,構建美歐聯手阻擋中國商品和投資的協作機制。他們的這種做法,實屬飲鴆止渴,缺乏遠見,不僅會給中歐關係帶來不必要的重重阻力,而且會使整個歐洲在中美之間左支右絀,在日趨激烈的地緣政治競爭中愈加步履維艱。

“貿易轉移論”源於19世紀50年代,原本用於探討自由貿易協定或關稅同盟等合作架構對第三方的影響。現在中美歐三方的兩兩之間並不存在此類架構,“貿易轉移論”賴以成立的前提條件並不存在。持續數十年的經濟全球化浪潮,已使全球貿易成爲瞬息萬變的龐雜體系,層次衆多,變量繁雜,“蝴蝶效應”廣泛存在。傳統經濟學的線性理論難以解釋其變化緣由,更無法準確預測其趨勢,使用“貿易轉移論”這一傳統概念評估中美歐三方貿易關係,恐怕會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更何況,計算貿易的得失,不能停留在直觀層面,只看貨物進出口的統計數據,而應放眼全球,觀察世界範圍內商品與要素流動的動態平衡。中歐貿易的當前格局,是雙方基於資源稟賦的差異,根據自身的比較優勢,在向對方高度開放的條件下,經過長期的商業互動而自發形成的。這反映出雙方先天形成的經濟互補性,既滿足了雙方消費者和生產商的需求,實現了資源和要素在雙方之間的高效配置,又極大地深化和拓展了全球經濟的分工協作,成爲維持經濟全球化進程的穩定錨。中歐貿易關係相對穩定,且互利互惠,對這一關係的任何干擾,都可能損害全球多邊貿易體系的有序運行,阻礙全球治理的推進,使當前經濟全球化嚴重受挫的局面雪上加霜。

今年恰好是世界貿易組織成立30週年。30年前,世貿組織這艘巨輪在萬衆矚目中鳴笛起航,全球多邊貿易體系浮出水面,當時的各國政治精英都將其視作歷史前行的方向,卻未曾想會遭遇現在這樣的重挫。

中國和歐洲都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這一輪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作爲這一輪經濟全球化的里程碑,世貿組織的成立將全球帶入高歌猛進的貿易自由化時代。此後歐洲共同市場一步步建章立制,歐元區橫空出世,歐洲一體化進入快車道,而中國也在同一時期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成長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歐雙方都收穫了豐厚的時代紅利。

然而,2015年歐洲出現難民潮,2016年英國啓動“脫歐”,2017年特朗普上臺,2018年美國對中歐發起貿易戰,一連串事件使歐洲一體化失速,陷入多重危機。2022年以來,俄烏衝突和中東戰亂的延宕導致歐洲周邊的地緣戰略格局越來越趨於碎片化,歐洲內部也因能源危機和供應鏈震盪而陷入經濟滯脹與產業空心化的泥潭,一些國家出現政治極化和社會撕裂的現象。當前美國再次祭出經濟民族主義、國家重商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的霸凌手段,歐洲很可能再次成爲受害者,它的內外困境也將愈加嚴重。

如今,特朗普政府很可能會故伎重施,在貿易和戰略安全等方面步步威逼歐洲,美歐之間根深蒂固的互不信任和互相防範難免持續加重。在今年的達沃斯論壇上,特朗普對歐盟疾言厲色:“從美國的角度來看,歐盟對我們非常非常不公平。(這)非常糟糕。”他對歐盟的這番激烈抨擊,並不只是因爲在金錢利益的層面,他覺得歐洲佔了美國的便宜,而且這也反映出右翼民粹主義力量對建制派政治人士的強烈反感。普遍看法是,歐盟是精英政治的產物,這就導致它難免落在特朗普槍口的準星上。

長期以來,歐盟希冀在中美之間實現平衡,但以技術專精見長的歐盟決策層中,不少人有些時候固守畛域之見,注重細節的精準,卻往往欠缺戰略上的遠見和靈活性。這些人被歐洲民間稱作“布魯塞爾官僚”。對美國,歐盟因“共同價值觀”而生的理想主義溫情,被冷酷的美式現實主義擊得粉碎;對中國,歐盟的一些政治人士又從“貿易轉移論”這一空泛的技術性概念出發,不斷撥弄算盤珠,缺乏着眼於全球體系的宏大氣度。

實際上,中國願意與歐洲共享市場,共同推動貿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也希望與歐洲共同參與世界經濟領域的全球治理。貿易戰硝煙又起,中歐應該攜起手來,加快完善雙邊磋商機制,努力實現中歐雙邊協調,共同推進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對此,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已經有了相對清醒的認識。她日前表示,今年是中歐建交50週年,中國是歐盟重要的貿易伙伴,而且這種合作“大部分是互惠互利的”;歐方有空間與中國進行“建設性接觸”,找到符合雙方共同利益的解決方案。希望歐洲以互利共贏爲指引發展中歐關係,切莫陷入“貿易轉移論”的無謂擔心。(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