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十七條…當民主不再包容

近年國內屢見對立紛擾的政經情勢,令人聯想起去年三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的芝加哥大學羅賓森教授受訪說「許多社會已成功轉型成包容性社會,例如臺灣、韓國及模里西斯」。但是僅就近期政情,卻不禁高度質疑,臺灣會是一個包容性社會嗎?

按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委員會發布的聲明,三位經濟學獎得主的研究證明社會制度對國家的興衰榮枯至關重要。其中主張「包容性體制的國家維護法治,政治上廣爲分配權力、確立制衡並鼓勵多元思想,隨着時間過程,會持續繁榮。而攫取性體制國家由少數特權或菁英把持政治權力及經濟利益,國家必然走向衰敗,因爲特權階級爲了保有既得利益,會利用權力阻礙競爭,犧牲多數人的利益,也不利於社會的創新發展,而阻礙進步。」將兩種體制合乎常理的對比,使三位得獎者的主張有當然爾的說服力。

但臺灣的現況顯然與上述包容性體制的社會背道而馳。掌權者無法分享權力、無法接受制衡,所以發動鋪天蓋地的大罷免,即便面對川普關稅大刀,未見停歇、甚至以司法工具爲打壓異己;掌權者無法容許任何友中傾向的思想或情感,所以無上限的放大爲十七條反滲透國安措施,等同思想戒嚴,乃至有強制特定陸配出境、清查國籍等情事,引發民衆不安。掌權者集中權力之根本目的在經濟利益,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等層出不窮,尤其藉廢核爲名以造就綠電集團的超級龐大利潤,更足以葬送臺灣經濟的前途。臺灣現況不僅欠缺包容性,應已向攫取性體制的社會淪落。

可見羅賓森教授的說法與事實發生矛盾。何以致之?按常理,其專業判斷爲高度可信。應該是由於其所理解的臺灣不是現況,而是過往的實況。或許因而見證了從過往到現在,臺灣社會的體制或者其運作有相當的質變,其中包容性退化了。以他和麻省理工學院艾塞莫魯教授所合著「國家爲什麼會失敗」對大量歷史案例進行探討,檢視上述兩種不同體制,是其等有相當代表性的研究。該書首版於二○一二年,羅賓森所認知的應該是在那之前的臺灣。

雖三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研究高度肯定民主制度,其中艾塞莫魯教授並且表述「民主不是萬靈丹,引進民主有其困難,有時會產生衝突。」可以理解體制中意識型態特定的傾斜或者對立會成爲衝突的源起。必要審思的是,在同一民主體制下,個別主政者的信念、認知等差異,是否造就不同的社會包容性?乃至影響國家興衰。臺灣的民主制度根本上在一九九○年代早期已經大致定型,從所經歷不同執政者的作爲,可以察見社會包容性如何轉變、是否退化,應該並未否定羅賓森教授的說法。其實印證了「民主不是萬靈丹」,真正關鍵是在體制的運作能否確實造就包容性。民主制度應該不是國家興盛的充分條件。

當臺灣民主的包容性退化了,甚或傾向攫取性,三位諾貝爾獎得主探討大量歷史案例進行研究的結論,應該敲響了警鐘:「攫取性體制國家由少數特權或菁英把持政治權力及經濟利益,國家必然走向衰敗。」然而主政者聽聞警世鐘響,是否會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