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免非更大民主「公投纔是」 游盈隆:大罷免尾大不掉民進黨難忽視

▲臺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圖/記者李毓康攝)

記者陳家祥/臺北報導

延燒全臺的大罷免案目前陸續完成二階段送件程序,罷藍委、綠委甚至達到31比0的懸殊差距。臺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今(27日)表示,大罷免沒有正當性,因爲2024選舉剛過,立刻就開始籌劃罷免,這本來就站不住腳;他直言,罷免本身是人民的基本權利,但是並沒有大於選舉,「罷免並不是更大的民主,更大的民主是公投」。他認爲,大罷免尾大不掉,罷團串連起來變成新勢力,是民進黨不能忽視的力量。

游盈隆今接受民衆之聲專訪時說,回到根本的問題,人民會有懷疑是合理的,偵查不公開、進入司法程序不要談,這種說法是開法治倒車的說法。檢察官代表的是行政權不是司法權,法務部當然可以指揮檢調辦案,行政院長跟總統也當然可以指揮法務部長,這些都是行政權的行使,所以人民會做這種懷疑是合理的。

游盈隆指出,以京華城案來看,從一開始社會就應該關切,且人身自由、言論自由、新聞自由等基本自由都高於辦案,「當然可以講啊?怎麼不能講,這是三權分立的根本意思,行政、立法、司法,權力制衡權力」。

接着許甫說,賴政府應該要思考,民意對立或不滿意,知道問題在哪的話、底下狀況如此猖狂,應該要導正視聽。游盈隆認爲,回頭看,民意也顯示人們對於賴政府司法改革表現,多數人是失望的,「總統必須迴應民意,這纔是民主國家的本色」。

另外,針對臺灣民意基金會調查,有5成4民衆不認同柯建銘倡議大罷免的態度,游盈隆認爲,臺灣的公民們或是國人們,應該開始要正視這件事,罷免跟選舉不大一樣,罷免某個程度有些人會覺得不關他的事;另個角度來講,罷免雖然普遍被認爲是公民基本權利,但是柯總召主張的大罷免,這大多數人是不滿意的,「從所做的調查可以發現,主流民意不贊成居多數」。

2個月之內臺灣就要舉行罷免投票,這時候就會涉及到,如果是政治行爲,就涉及到投票率、投票方向的問題,多少人會投票;更深層的問題是,贊成要大罷免的人有幾成會出來、不贊成有幾成會出來?這問題對臺灣民主至關重要。

游盈隆也說,贊成大罷免的人有8成會出來投票,表示這羣人凝聚力、投票動機強到令人難以想像,「每一個選區的投票人口都會很多,絕對不是當年蔡正元那種冷戰,這次如果有藍委相信那招,穩死的」。他說,民進黨的羣衆現在是「罷掉越多越好」,全國各地成羣結黨、相互拉擡刺激,是很可觀的。

爲什麼民進黨一定要跟大罷免保持距離?游盈隆直言,大罷免沒有正當性,因爲2024選舉剛過,立刻就開始籌劃罷免,這本來就站不住腳。

其次,游盈隆提到,今年2月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公開回應媒體「不主張大罷免」,現在搞大罷免賴總統怎麼執政?相信這是權力核心的共識,所以對一開始全面性推動罷免,是有保留,因此只說尊重公民團體的行動,沒有說要主導。

但隨着各地情勢變化、熱度升高,也影響到黨部的想法,因此林右昌在3月時召集全國地方黨部主委開會討論如何支援大罷免。一開始民進黨是持保留態度,後來勢做大後,變成有壓力,會被認爲「你爲什麼不動?」,不動以後怎麼支持你?這壓力上來後不得不因應,因此才說協助。

至於曹興誠是否真的會像賴清德告御狀?游盈隆說,「這絕對是可能的,這種事情無風不起浪」,重點是民進黨一開始跟大罷免的關係是怎樣,聽說賴總統對於柯總召的倡議、作爲、說法,也是不同意的,但是罷團勢越來越大、大到沒辦法不注意,就需要一些因應,一直到在,一些罷團應該還是對民進黨不滿。

游盈隆直言,罷免本身是人民的基本權利,但是並沒有大於選舉,「罷免並不是更大的民主,更大的民主是公投,直接民主纔是更大的民主」,公投創制法律、推翻政策,這纔是更高的直接民主。

游盈隆也說,大罷免變成尾大不掉,罷團變成新勢力串連起來,也是不能忽視的力量。即便是罷團,支持者裡面有8成都是民進黨支持者,要說跟民進黨無關怎麼說得通?主流民意不贊成大罷免,但是贊成大罷免裡面有8成是民進黨支持者,這是鐵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