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寓言學管理/顧客導向的績效管理

話說,臺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創業之初,從小米店出發。爲了和老米店競爭,他不等客人來店,而是直接扛米上門,問顧客是否缺米。若缺米,他不將米直接倒入米缸,而是先倒出舊米、清潔米缸後,再裝入新米。同時,他會了解客人家庭與用米狀況,估算下次扛米時間。因服務貼心、價錢公道,客人便持續讓他送米,成爲主顧。

這個故事旨在說明,當進行績效管理時,須站在顧客角度思考,並提供符合需求或解決其痛點的產品或服務,方能成就好的績效成果。

績效管理的平衡計分卡(BSC, Balanced Scorecard),是一種倡導兼顧財務、顧客、流程、人才發展等不同層面的目標,達成相對「平衡」的績效管理工具。

其中,顧客構面關注釐清並滿足客戶需求,其評估指標可能包含滿意度、回購率等。這些構面與指標,有助於確保提供客戶所需的價值,進而保有競爭力。

平衡計分卡強調「顧客構面」,主要在避免以下兩大盲點。

盲點一:過度專業導向

在目標設定時,若過度專注於專研技術與規格的廣度與深度,忽略顧客的實際需求與市場趨勢,將導致所提供產品或服務,沒能獲得青睞。敝帚自珍式的鑽研投入,無法獲得對應的收益。

盲點二:過度財務導向

若過度追求財務成效,各單位爲了省成本,賺快錢,於是偷工減料,捨棄原本繁複但具獨特效能的工序,替換爲相對劣質但便宜的原料或零件。然而,因爲品質不若以往,客戶口碑不再,導致營收衰退。爲求獲利,只能繼續降成本,品質每況愈下,口碑更惡劣,形成惡性循環。

事實上,各個單位或崗位存在的原因,在於提供內部或外部客戶所需的專業價值服務。若所提供的專業項目或內容,不符合顧客的需求,自然也就不再具備存在價值,亦即,就會遭到市場或組織的淘汰。

至於,制定顧客構面目標之前,應進行哪些分析與準備呢?

一、設定關鍵客戶:不管所服務對象是內部或外部顧客,都應釐清那些客羣屬於關鍵客戶,或將客戶分級。避免客羣設定過於分散或籠統,才能精準提供產品或服務。

二、瞭解主要客戶需求:不同客戶有不同需求,深入探尋關鍵客戶所需,將導引後續產品或服務的價值提供方向。

三、客戶需求排序:由於資源有限,故需針對顧客需求進行排序,顧客愈在意的議題,愈應優先應對此項需求。

四、提供差異化價值:聚焦顧客最在意的點,提供具差異性的價值服務,使獲得助益或解除痛點,產生具辨識性的記憶點,建立持久性的合作關係。

所謂「滿足顧客的需求,就是滿足自己的需求。」

當焦點在於客戶的需求,並提供對應的技術或服務後,才能獲得來自顧客的財務回報。顧客滿意後,衍生持續需求,方有機會繼續輸出價值貢獻,轉爲更豐厚的財務報償。

總之,顧客構面是財務構面的前期指標,若想獲致好的財務收益,須先將客戶需求放在首位,並確實滿足顧客所需。

譬如,在王永慶的賣米故事中,他優先關注顧客需求,並提供具獨特價值的差異化服務,進而建立與顧客的長期關係。

顧客導向,纔是經營之神站穩腳步,獲取第一桶金的成功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