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寓言學管理/隱性效益的績效考覈
話說,魏文王問名醫扁鵲:「你家三兄弟,誰醫術最好?」扁鵲答:「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那爲何你最出名?」扁鵲:「長兄治於病發前,人不知他預先剷除病因。中兄治於病情初起,人只知他治小病。我治於病重時,人以爲我醫術高明。」
雖說,事後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但在績效考覈時,卻容易只見問題解決者的貢獻,卻忽略了防範未然者的價值。出現此議題,主要來自評量角度。
若從問題解決角度,扁鵲治的是重症,所以貢獻卓越。二哥處理小病症,具有小貢獻。而扁鵲大哥看診時,問題還沒發生,沒有待解問題,所以沒有貢獻。但若從整體效益角度,扁鵲大哥未雨綢繆,所費成本最低,傷害最小,成本效益比最大。二哥防微杜漸,在問題擴大前化解危機,人體雖受損,但仍可快速復原。而扁鵲在病入膏肓時,大刀闊斧地採取對策,問題雖解,但元氣大傷。
顯而易見地,對組織最有利的方向,非單從問題解決角度出發,而是着眼整體效益。然而,常見的獎酬盲點,是將「問題解決者」視同英雄,對「吹哨者」則冠以大驚小怪、杞人憂天的標籤。如同故事中,扁鵲聲名大噪,但其兄長卻默默無名。
由於獎酬將引導行爲趨向,若組織僅重視問題解決者,那麼,風險管控將無人問津。甚至,靜待問題發生,或刻意等到問題泡泡變大,再設法戳破,以便製造聲響,獲得更大的功績及獎酬。爲避免上述的行爲,應調整考覈的衡量方式,從問題解決改爲整體效益角度,進行獎酬設計。
一、重視與衡量隱性效益
將隱性效益及風險管理,納入價值衡量中。對於防範未然的對策,評估發生機率,估算可能損害額度。同時,建立可供計量的衡量基準,提供具體數值。
二、以性價比排序獎酬
依據組織所耗費的成本,以及對應的效應,亦即性價比,作爲決定獎酬的標準。如此,可更關注資源投入量,並凸顯隱性效益的重要性。
若採取整體效益模式,進行績效考覈與獎酬。則扁鵲三兄弟中,預估損失相同,但就所投入資源,扁鵲傷筋動骨成本最高,而大哥投入最低,故其性價比最高,這也是扁鵲覺得大哥醫術最好的原因。
如此,將導引更多吹哨者,勇於在時間軸的初始階段,便能提出風險提示與提醒,並提出預防性的解方,讓組織能據以制定防範措施。
預防重於治療,在醫療上,以預防性醫療優先,已成爲趨勢。
然而,問題點在於,未雨綢繆與防微杜漸,止損的貢獻相對無感。且禍害僅是可能發生,也就是說,該措施不見得具備所論述的價值。
相對地,出問題時,有具體明確的痛點擺在眼前,不僅有錐心刺骨的痛感,且危害已成,損失可量化估算。
故解決災害與防範災害相較,前者相對有感。
爲避免因感受之故,導致偏重災害對應,並引導及早提出因應對策。建議於績效管理制度上,設法名列應防範何種災禍、估算防災成本,以及隱形禍患的損害估值,展現對於風險防範的重視。
藉由着重隱形效益的制度設計,人們纔會着重風險管理,並引導設置防範工事、制敵機先的行動。正如同賽車的煞車系統與防護裝置,有了它,比賽時,才能放膽地全速奔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