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寓言學管理/查覈事實 排除盲點

話說,孔子受困陳、蔡。子貢換得米。顏回在土屋煮飯,灰土掉到飯中,顏回把髒飯吃了。子貢以爲顏回偷吃,便告訴孔子。孔子問顏回:「我夢見祖先,你做好飯快端來進獻祖先。」顏回:「剛有灰塵掉入飯中,扔掉可惜,我就把它吃了,這飯不能祭祖了。」

此故事提醒主管,在期中管理時,得避免眼見爲憑的盲點,需運用正式溝通進行釐清與確認。

日常管理時,管理者常仰賴部屬的書面報告或第三方回饋。在使用這些間接性資料時,若發現問題,須再次驗證,方不至誤判。首先,書面報告多采文字型態,而人對同段文字,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解讀。

明朝徐文長訪友,陰雨連綿,只好住下。幾天後,友人想逐客,就寫「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徐默知其意「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後,加標點「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一字未變,意思相反,友人見了反臉紅。

除了標點所致文字誤解外,溝通元素還包含語調、肢體語言等,溝通者在不同情緒下,閱讀同段文詞,也可能出現不同意涵。至於,運用來自顧客、供應商、同儕的第三方回饋,須留意對方提供的是客觀事實,還是加上主觀判斷的意見。

面對相同事證,人人看圖說故事,時常一人一把號,個個不同調。第三方資訊與事實不符的可能原因如下:

˙口耳相傳,加油添醋地加上個人想像力。網路上,有個著名故事,一人吐口痰,痰裡有鵝毛般血絲。在集體想像力加持下,變成一人吐出一隻鵝。

˙眼見不爲憑,主觀的誤判。故事中,子貢見到的客觀事實是:顏回吃飯,但加上主觀判斷,就成了:顏回「偷」吃飯。因此,產生誤解。

˙故意造謠生事,破壞特定人的信譽。出於惡意,故意製造與傳播不利的謠言。網路範例特多,在此不一一陳述。

若管理者僅憑書面資訊,或第三方一面之詞,就逕行判定與問責,而後,發覺是誤解,將嚴重減損部屬的積極性,並傷害彼此的信任感。

因此,績效管理的期中管理,特別強調須運用「正式」溝通管道。亦即,應採取面對面或電話溝通,確認與釐清資訊,降低上述問題。

正式溝通時,可確認以下方向:

˙行爲背後的原因:如同故事中探詢「顏回吃飯」事證背後的原因。

˙指標背後的問題:若具量化指標,可探詢異常數值嚴重度。例如,詢問灰土入飯次數,瞭解異常狀況。

˙問題背後的真因:探究導致問題的原因。譬如故事中,瞭解灰土掉入飯中的原因。

˙問題背後的問題:追根究柢地釐清問題,方能根本性解決。例如,若問題源頭,是土屋烹飪設備簡陋,若不解決,問題將重複出現。

管理者在有限時間下,須管理龐雜事物,的確不易。因此,善用文字、表單、數據,以及第三方資訊,進行日常管理,能提升效率。只不過,光憑上述資訊進行決策,容易有情緒與主觀上的盲點。在任務管理上,錯誤決策導致火上澆油,問題更惡化。在人員領導上,被誤解致部屬心生委屈,將衍生動能衰退與信任危機。

期中追蹤,不只透過文字紀錄溝通,還須採取面對面或電話的正式模式,進行事實查覈。方能避免「顏回偷吃飯」的烏龍資訊,造成個人信譽與團隊信任遭破壞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