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敘事強化到業績兌現:A股科技邏輯愈發清晰,成長股牛市前奏已響?

21世紀經濟報道 實習生 張長榮 記者 崔文靜 北京報道

2025年初,全球資本市場經歷顯著變革,DeepSeek的技術突破重塑科技產業敘事邏輯,引發中國資本市場資產重估熱潮。

儘管當前這一資產重估進程仍處早期,市場修復尚不充分,但DeepSeek技術突破爲中國AI產業提供了兼具落地性和可持續性的敘事框架,AI領域正加速駛入快車道。

與此同時,半導體、新能源、信息技術、生物科技等核心科技賽道同步迸發活力,疊加政策持續引領,A股市場科技敘事邏輯日益清晰。

中金公司研究指出,中國股票市場正在迎來從敘事強化向敘事兌現進階的關鍵節點,若能持續夯實技術落地成效與產業發展韌性,有望實現業績與估值的雙重提升,開啓成長股牛市,並吸引專注亞太市場的“長錢”及部分歐洲資金率先回流,爲市場注入長期發展動能。​

資產重估修復仍在繼續

春節後隨着DeepSeek、宇樹科技的出圈,中國科技股開啓了一輪轟轟烈烈的估值修復行情,港股表現尤爲顯著。

Wind數據顯示,恆生科技指數在2025年第一季度實現20.74%的強勁上漲,領跑全球。從資金面上看,一季度南下資金淨買入港股達4386.53億港元,創歷史新高,配置重心向科技互聯網、消費行業傾斜。

A股市場方面,科創100一季度大漲10.69%,科創50上漲3.42%,在主要寬基指數中表現亮眼,“AI+”浪潮推動科技板塊持續走強。

然而,資產重估仍然在早期階段,修復尚不充分。

一方面,A股估值仍然較低。證監會主席吳清在2025年5月7日的新聞發佈會上即指出,A股市場估值水平實際上被業界認爲仍處於相對低位。滬深300市盈率只有12.3倍,國內市場主要指數市盈率都明顯低於標普500等全球主要指數。

從風險溢價角度看,根據瑞銀證券4月研究報告,A股市場的股票風險溢價較長期均值高出1.7個標準差,接近歷史極值;對比國際市場,滬深300指數較MSCI新興市場(剔除中國)指數存在12%的折價,溢價水平低於21%的歷史均值。

另一方面,中國AI發展潛力尚未充分定價。

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師繆延亮表示,中國AI發展綜合水平僅次於美國,但中國科技龍頭估值顯著較低,並不匹配AI發展的領先優勢。尤其是港股科技龍頭,恆生科技動態市盈率仍在歷史低位。

據中金公司測算,本輪行情之前動態市盈率僅12.9倍,相比美股科技七姐妹折價約55%。而本輪AI敘事的重要主角騰訊等企業,年初上漲前的動態市盈率不足15倍,估值基本未計入雲計算等創新業務,而更多定價消費需求低迷。

“隨着市場重新認知中國 AI 的優勢 —— 特別是在人才儲備、專利積累和應用場景豐富度等方面,國內科技龍頭企業面臨價值重估,相比美股同類公司的估值折價或將收窄至35%。”繆延亮表示。

AI發展駛入快車道

事實上,國內頂尖大模型在性能上已具備與海外模型一爭高下的能力。

過去兩年間,國內外第一梯隊大模型的通用能力差距持續收窄,今年DeepSeekR1的發佈更是顯著加速了國產大模型的趕超進程。此外,DeepSeek系列、Qwen系列等國產大模型在保持高性能的同時兼具較高性價比,展現出良好的應用落地潛力。

開源證券指出,DeepSeek帶來的中國AI滲透率提升的敘事非常完備,不斷強化和推動“AI+”從硬件到應用的敘事——落地性強、可持續。

目前,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處在高速發展的初期:基礎層的AI算力芯片、技術層的通用大模型快速迭代縮小與海外差距,在特定領域內實現趕超;應用層同步發展,行業應用能力處於全球領先梯隊。

從基礎層來看,今年以來,國內大模型的訓練需求仍在持續,同時推理側需求快速爆發。頭部互聯網廠商AI算力支出保持高增,並且地方智算中心項目不斷增加,國內AI算力需求持續旺盛。

此外,AI芯片國產化率正持續提升,2024年國產AI芯片出貨量已超過82萬張,市場份額達到30%,隨着美國芯片出口管制政策持續收緊,國產芯片在性能、產能、生態上正加速突破,華爲昇騰、海光信息、寒武紀、百度崑崙芯等國產AI芯片第一梯隊廠商正加速追趕英偉達,未來AI算力的國產化進程有望進一步提速。

從應用層來看,C端市場中,國內頭部AI應用的月活用戶數及下載量持續增長,其中前兩大應用夸克和豆包的4月月活用戶數已破億。B端領域,AI技術的行業場景化落地加速,目前AI在營銷、教育、數據智能、遊戲、法律、醫療、金融、人力等領域的滲透率較高。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內企業級AI應用雖仍處於商業化早期,但超越項目制、License、SaaS按年訂閱的收費模式已開始出現,包括按Token使用量收費、電商抽傭、廣告/媒體的引流返傭等。

有業內人士指出,AI行業應用是我國在人工智能產業中的優勢環節,預計未來將率先實現超越。特別是在B端,對於AI應用的準確性、安全性要求較高,而我國具備全球最完備發達的工業體系,在過去幾十年的工業信息化下積累了大量數據和相關算法,具備獨一無二的工業AI土壤。而在C端,我國具備龐大的消費羣體,同樣爲培養AI應用創造了優質的環境。

AI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政策的不斷引領,從頂層設計到區域落地戰略佈局,政策推動人工智能產業持續發展。

其中,國家級政策體系涵蓋戰略規劃類、技術攻關類、應用場景類政策,以《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2024-2030年)升級版》爲指引,通過項目補助、稅收減免等舉措推動“卡脖子”技術突破,同時聚焦醫療、自動駕駛等AI落地重點領域;各省市級政策因地制宜,打造差異化競爭力,其中專項資金和場景應用是各地方政策重點,政策助推下,以杭州“六小龍”爲代表的AI產業集羣陸續出現。

A股科技敘事邏輯愈發清晰

除人工智能外,其他科技領域亦呈現協同發展態勢。目前,我國的生物科技、新能源、信息技術等領域,同樣呈現蓬勃發展態勢。

以創新藥爲例,2024年年報及2025年一季報顯示,頭部藥企降本增效成效顯著,運營效率提升;Biotech企業逐步進入商業化放量期,人均單產穩步提高,研發與銷售費用率明顯改善,部分企業實現扭虧爲盈。

國泰海通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醫藥行業首席分析師余文心指出,中國的創新藥行業正處於內外需共振向上、行業飛速發展的新興成長階段,看好國產創新藥在全球競爭力的持續提升。

此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不斷深度融合發展。2024年,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升至第11位,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穩居全球第二;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46.3萬家,規模以上工業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6.9萬家,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羣數量達到26個、蟬聯世界第一;企業有效發明專利產業化率達53.3%,更多專利走出實驗室、進入產業鏈。

這種深度融合不僅推動產業升級,也爲資本市場提供更多的價值。

截至2025年5月9日,以Wind一級行業(2024)爲分類標準,信息技術市值達14.74萬億元,佔A股總市值17%。科創板總市值達6.7萬億元,同比增長30.5%,增速顯著高於其他板塊。

政策層面亦釋放積極信號,吳清5月7日表示,近期將會進一步出臺深化科創板、創業板改革的政策措施。並且大力發展科技創新債,優化發行註冊流程,完善增信支持,爲科創企業提供全方位、接力式的金融服務。

在此背景下,A股市場的科技敘事邏輯愈發清晰。

中金公司指出,若中國科技敘事朝着正面方向演繹,將經歷敘事強化、敘事兌現和敘事升級三個階段。當前處於第一階段,表現爲結構行情與低估值科技龍頭修復,對應資本流動特徵是對衝基金率先流入但“長錢”迴流有限;下一階段有望進入業績與估值雙擊的成長股牛市,吸引專注亞太的“長錢”及部分歐洲資本回流;最終或演變爲中國股票全面重估的整體牛市,實現歐美“長錢”全面迴流並回到標配甚至超配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