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託舉到築基 一攬子金融政策“對症下藥”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彩雲

近期出臺一攬子金融政策,表明我國政策儲備充足,後續亦將跟隨內外部形勢變化靈活調整,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爲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提供更多寶貴的確定性,從而有效穩定市場、穩住信心。

年內首次降息降準相繼落地,設立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出臺深化科創板、創業板改革政策措施,發佈公募基金重大改革方案,進一步擴大保險資金長期投資試點範圍……穩增長的政策信號正加速釋放。

在國新辦5月7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一行一局一會”負責人共同發佈一攬子金融政策。業內人士認爲,這是對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部署“要加緊實施更加積極有爲的宏觀政策”“適時降準降息”的落實。

“從全面性看,總量與結構性政策並存,數量與價格型政策工具並存,同時至少涉及五方面:樓市、股市、服務消費、科技創新、企業紓困。”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恆分析,此次一攬子金融政策的另一個特點就是落地快,“7號宣佈降準降息,8號實施降息、15號實施降準。”

這也是繼去年9月24日後,3位金融管理部門“一把手”又一次同臺發聲。“本次一攬子金融政策不僅是對‘924’政策的繼承延續,更是根據當前經濟發展和穩股市穩樓市面臨的主要矛盾的一次‘對症下藥’。”全國青聯委員、中國銀行業協會研究專委會主任、中國金融學會副秘書長楊赫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此次政策着力點是從“託舉”轉向“築基”。

羅志恆也認爲,上輪“924”政策意在快速提振經濟和預期,舉措更直接且力度更大,本輪則更偏向於防範經濟下行壓力,除降準降息、穩樓市穩股市以外,還高度重視提振消費、穩外貿、企業紓困、支持科技創新等方面,並預留部分政策空間。

在5月7日時長近90分鐘的新聞發佈會上,央行行長潘功勝介紹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時說,未來,根據經濟金融運行情況和各項工具使用效果,還可以擴大工具規模、完善工具政策要素,或者創設新的政策工具。

降成本 暢通實體經濟循環

“與‘924’新聞發佈會提出的‘降準50個基點(BP)+降息20個基點(BP)’組合相比,這次‘降準50個基點(BP)+降息10個基點(BP)+結構性工具降息25BP+結構性工具擴容1.1萬億元’的組合力度更大,覆蓋面更廣。”廣發證券資深宏觀分析師鍾林楠分析,這可能會對後續宏觀金融環境產生三方面明顯影響,即提升銀行承接政府債供給的能力與流動性久期(流動性久期用於衡量債券價格對流動性利差變動的敏感程度),提升金融機構信貸投放能力,降低實體融資成本。

從此次發佈的一攬子貨幣政策看,降低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預計將向市場提供長期流動性約1萬億元。下調政策利率0.1個百分點,即公開市場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從目前的1.5%調降至1.4%,預計將帶動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同步下行約0.1個百分點。下調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利率0.25個百分點,且短期內政策利率調降將帶動存款利率同步下行。此外,1.1萬億元新增再貸款額度聚焦服務消費、養老、科技及中小企業。

“這次我們創設並加力實施系列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既有數量的增加,也有價格的優惠,更好發揮了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牽引和帶動作用。”潘功勝在上述新聞發佈會上解釋,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一般稱爲再貸款,是指中央銀行給金融機構的貸款,這些工具一般內嵌激勵機制的安排,引導商業銀行自主向市場主體發放貸款。

他介紹,這次將支農支小再貸款、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碳減排支持工具、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保障性住房再貸款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利率從目前的1.75%下調到1.5%。同時,給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抵押補充貸款(PSL)利率從目前的2.25%下調到2%。

在談到設立5000億元的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時,潘功勝說,當前,我國經濟政策的着力點在於擴大國內需求,大力提振消費,其中服務消費是消費升級擴容的重要着力點。央行設立“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工具就是激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住宿餐飲、文體娛樂、教育等服務消費重點領域和養老產業的金融支持,並與財政及其他行業政策協同配合,更好地滿足羣衆消費升級的需求。“這項工具也是人民銀行支持提振消費的一項創新舉措。”

“實體經濟的循環主要發生在居民和企業之間,企業給居民發放工資,分享收益,居民則用該收入投資消費,錢迴流企業。政府部門和金融部門通過再分配和金融資源配置的方式,將居民的存款轉化爲企業部門的存款。”在華創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瑜看來,本輪政策正是通過降低資金成本,加大銀行信貸供給能力,以及拓寬非銀融資渠道三方面,推動實體經濟的循環改善。

精準發力穩增長

作爲我國貨幣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有助於推動解決結構性的矛盾和問題。此次發佈的10項貨幣政策中,有5項爲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

“從傳統意義上講,貨幣政策主要是總量工具,但在中國經濟運行中,很多矛盾和挑戰是結構性的,結構調不好,總量調控也很難發揮有效作用。”潘功勝在上述新聞發佈會上談到,近年來,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引導下,金融機構的信貸投放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前些年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對房地產、地方融資平臺等領域的風險敞口很大,近些年這類風險敞口逐步收斂。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強度、適配性和精準性明顯提升。”

一個直接的數據是,截至今年4月末,存續的結構性政策工具共9項,主要聚焦於國民經濟重點領域、重大戰略和薄弱環節。“存量餘額約5.9萬億元,占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規模的13%,處於合理水平。”潘功勝說。

“在量價政策協同支持下,金融機構將持續增大在相關領域資源投入力度,加快創新業務模式,提升服務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能力,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樑斯認爲,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利率跟隨政策利率同步下調,有助於提升相關政策工具對金融機構吸引力,助力金融機構更好平衡成本收益。

楊赫也認爲,系列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優化出臺是本次一攬子金融政策的亮點,“旨在打通‘寬貨幣-寬信用’傳導鏈條,精準灌溉中小微企業、科技創新、消費服務及養老產業等重點領域”。

在他看來,結構性貨幣政策要更好發揮盤活存量、優化結構的牽引帶動作用,一是動態優化政策結構性政策工具,例如此次優化整合兩項支持資本市場的政策工具,有助於更好凸顯資金價格的結構性差異。二是強化政策協同,與總量政策、價格政策配合,並向財政政策、產業政策延伸,暢通從有效資金到有效資產的流動路徑,避免資金淤積。三是加強對結構性政策工具的實施監測,平衡激勵與約束。

以政策聯動形成協同效應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發佈會召開的時間正是在美聯儲議息會議結果出爐之前以及人民幣匯率面臨升值壓力之際。在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任濤看來,這意味着利率與匯率對政策推出沒有形成制約,爲寬鬆政策的推出創造條件。

“從政策推出的具體時間來看,在中美於瑞士開始接觸談判之際出臺一攬子金融政策,表明我國政策儲備充足,後續亦將跟隨內外部形勢變化靈活調整,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爲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提供更多寶貴的確定性,從而有效穩定市場、穩住信心。”楊赫認爲,特別是在外部衝擊影響加大、國內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還需進一步穩定的背景下,此輪政策較好統籌了國內經濟工作和國際經貿鬥爭的戰略部署。

不少專家提到,從政策空間來看,後續若內外形勢需要,增量政策工具仍會進一步豐富並陸續推出。“與去年四季度類似,此次三部委部署一攬子政策只是一個開端,後續財政、準財政、消費、供給側等領域還有進一步的政策空間。”鍾林楠舉例分析,財政端空間之一是顯著加快新增專項債、特別國債的發行進度,這樣下半年若有必要也可增加赤字與特別國債額度,空間之二是動態調整債務高風險地區名單,進一步激活地方投資彈性。

他注意到,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設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創新、擴大消費、穩定外貿等”,5-6月仍是政策落地窗口。該會議提出的“提高中低收入羣體收入,大力發展服務消費,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儘快清理消費領域限制性措施”都有待落地。

“政策之間的協同聯動可以在實踐中最大程度發揮‘乘數效應’、減少‘擠出效應’。”在楊赫看來,此次三部委推出一攬子政策各有側重、分工明確,從資金總量、利率價格、重點領域、薄弱環節、資本市場等方面整體謀劃,共同發力,並圍繞關鍵領域分別推出增量政策,形成相互呼應的政策組合。未來,這一攬子金融政策將進一步與財政政策、產業政策形成更大範圍的協同效應,“強化政策取向的一致性,打好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的政策組合拳。”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