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談下一階段貨幣政策思路:出臺金融促消費一攬子政策舉措  繼續推廣“貸款明白紙”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唐婧 北京報道

5月9日,央行發佈《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下稱《報告》),在系統回顧2024年政策及成效、全面分析當前經濟金融形勢的基礎上,闡釋了下一階段的政策取向及重點安排。

在分析內外部經濟形勢時,央行表示,當前外部衝擊影響加大,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貿易保護主義擡頭,地緣衝突持續存在,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基礎還需要進一步穩固。也要看到,我國有超大規模市場、完備產業體系、豐富人才資源等諸多優勢條件,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要堅定發展信心,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不確定性。

《報告》明確,將平衡好短期與長期、穩增長與防風險、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支持實體經濟與保持銀行體系自身健康性的關係,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增強宏觀政策協調配合,擴大國內需求,穩定預期、激發活力,全力鞏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本面。

對比《2024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相關表態來看,本次《報告》更加強調“支持實體經濟與保持銀行體系自身健康性”,並將“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的目標表述改爲“全力鞏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本面”。

《報告》還設置了六個專欄,就MLF淡化政策利率色彩後的定位、金融如何支持提振和擴大消費、如何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完善債券市場體制機制有關舉措等熱點話題進行了深入闡述。例如,央行明確,在積極落地5月推出的一攬子金融政策的同時,還將出臺金融促消費一攬子政策舉措,指導金融機構加強消費金融服務。

研究出臺金融支持消費的指導性文件

央行在以“持續完善金融服務 支持提振和擴大消費”的專欄2中表示,當前我國銀行、消費金融公司、汽車金融公司等多層次消費金融服務體系建設較爲完善,爲消費市場穩定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同時,消費領域結構性矛盾仍較爲突出,文體旅遊、養老托育、醫療健康等服務消費領域個性化、高品質供給存在缺口,縣域服務消費基礎設施建設和物流配送體系不完善。

《報告》指出,從金融支持消費情況看,傳統信貸依賴度較高,股權、債券等直接融資佔比偏低,信貸產品適配性不足,需要通過構建與消費需求相匹配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擴大消費領域高質量金融供給,最終形成消費與金融相互賦能、深度融合、良性循環的發展格局,持續釋放消費市場增長動能。

下階段,央行將實施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作用,加大宏觀信貸政策指導力度,引導金融機構積極滿足各類主體多樣化資金需求。

一是落實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爲擴大消費營造良好金融環境。按照中央“實施更加積極有爲的宏觀政策”要求,適時調整優化政策力度和節奏。綜合運用準備金、再貸款再貼現、公開市場操作等多種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充裕。探索運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加大消費重點領域低成本資金支持。

二是出臺金融促消費一攬子政策舉措。研究出臺金融支持消費的指導性文件,指導金融機構加強消費金融服務,着重從供給側發力,強化對旅遊、住宿餐飲、文體娛樂、教育培訓、居民服務等重點服務消費領域的高質量供給,加大消費基礎設施建設和商貿流通體系建設金融支持力度。

三是持續優化消費信貸產品和服務。鼓勵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覆蓋成本、用途規範的前提下,圍繞重點場景、重大戰略和重點人羣優化信貸產品和服務,做好消費信貸支持。

四是增強消費金融機構資金供給能力。支持汽車金融公司和消費金融公司發行金融債券,研究適度提升消費類信貸資產證券化註冊額度,推動消費領域可證券化資產範圍適度擴容,增加信貸資金供給支持。

五是構建高效、便捷的支付生態。聚焦“食、住、行、遊、購、娛、醫”等消費場景,持續推進支付便利化建設,提升境外來華人員支付服務便利性。

深化明示企業貸款綜合融資成本試點

央行在以“明示企業貸款綜合融資成本 促進中小企業綜合融資成本下降”爲題的專欄3中指出,以融資費用爲主的非利息成本,包括抵押費、擔保費、中介服務費等,涉及多個收費主體,收費名目多、不透明,層層疊加,導致部分企業“體感”的融資成本仍較高。

爲此,自2024年9月起,央行在山西、江西、山東、湖南、四川五個省份試點開展明示企業貸款綜合融資成本工作,對各類融資費用進行統一明示,保障金融消費者知情權,促進中小企業融資成本下降。今年以來,又有貴州、安徽、福建等多個省份陸續加入試點。

明示企業貸款綜合融資成本的主要內容是,銀行會同企業填寫《企業貸款綜合融資成本清單》(即“貸款明白紙”),逐項填寫企業獲得貸款所需承擔的利息和非利息成本,按統一方法折算成年化率,清晰、真實、全面展示企業貸款綜合融資成本。截至2025年3月末,試點地區共組織完成對27萬筆、1.53萬億元貸款的明示綜合融資成本工作,階段性成效顯著。

一是提高融資“透明度”,保障企業知情權。“貸款明白紙”詳細列明瞭企業需承擔的貸款利息支出和各項非利息支出,並列示了收費主體、支付方式、支付週期等,減少信息不對稱,使企業對各項融資費用心中有數。

二是提高融資“適配度”,推動融資成本下降。企業通過填寫“貸款明白紙”,能夠更加全面、清晰瞭解是否充分享受了優惠政策,還有哪些減免空間,能夠在“明底數”的情況下爭取政策優惠,或通過議價合理降低融資成本。

三是提高銀企“信任度”,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貸款明白紙”將散落在合同或協議文本中的各項成本歸集到一起,便於銀行爲企業量身定製服務,也有利於增強銀企雙方互信,深化合作共贏。

業內專家表示,目前我國貸款利息成本已經很低,未來降低綜合融資成本關鍵是要降低抵押擔保費、中介服務費等非利息成本。調研結果顯示,一些企業貸款的非利息收費名目繁多,佔整體融資成本的比重甚至高於利息成本。一方面,金融機構需要轉變經營理念,爲客戶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地方政府、財政等各部門也要發揮合力減輕企業非利息負擔;另一方面,企業也要加強自身信用建設,完善內部管理和財務制度,維護並提升企業信譽。

央行在上述專欄中表示,試點工作主要從提高融資透明度、保障金融消費者知情權的角度進行了探索,但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優化企業融資環境還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下一步,央行將持續深化明示企業貸款綜合融資成本試點工作,推動企業綜合融資成本下降,爲企業發展營造良好融資環境,爲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撐。

加強債券市場建設和宏觀審慎管理

央行在以“加強債券市場建設 支持債券市場健康發展”爲題的專欄4中指出,當前我國債券市場定價效率、機構債券投資交易和風險管理能力仍有待提升。投資者行爲、債券市場結構、稅收制度等,均會一定程度影響債券市場利率的形成和傳導。

從市場投資者結構看,目前國有大型銀行持有全市場30%左右的債券,但絕大部分爲持有到期,其債券交易量僅佔全市場的5%左右,債券持有量比重較低和風控管理能力相對較弱的中小金融機構和理財資管產品交易量佔比超過80%。國有大型銀行作爲公開市場一級交易商,承擔着貨幣政策傳導和債券市場做市商的重要功能,在發展債券交易業務、引導債券市場合理定價、平抑市場波動方面可以發揮更多作用。

從券種結構看,不同券種間市場流動性分化明顯,長期國債等少數活躍債券交易活躍度不斷上升,成爲各類資金追捧的主要對象,容易引發羊羣效應和市場單邊波動。目前10只左右活躍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券成交量,約佔全市場5萬多隻債券成交量的30%。

從稅收制度看,債券市場稅收制度設計也會對債券市場價格形成和國債利率基準作用的發揮產生影響。比如,國債等政府債券利息收入免稅,公募基金和理財資管產品交易價差又有稅收減免優勢,短期交易意願也會更強,一些不免稅的公司債等還可能對標免稅的國債利率水平,進一步加大債券市場收益率的短期波動。

央行在上述專欄中表示,當前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深入推進,市場化利率體系形成完善過程中,加強債券市場建設和宏觀審慎管理,對防範系統性風險十分重要。下一步將繼續完善公開市場一級交易商和做市商考覈,加強投資者利率風險管理,優化債券市場結構及制度安排,促進債券市場功能進一步增強,爲利率市場化推進和貨幣政策調控轉型提供堅實支撐。

還有業內專家建議,從市場投資者結構看,未來要鼓勵大銀行開展更多債券交易業務,助力維護市場供求平衡,促進債券市場合理定價;從券種結構看,可以參照發達經濟體實踐,對某一期限的債券交易也圍繞一攬子債券進行,比如10年期國債交易時,剩餘期限在10年左右的國債都可以交割,可以避免某幾隻債券交易特別活躍,而一些過去發行的老債券很少交易;從稅收制度上,目前國債等政府債券利息收入免稅,公募基金和理財資管產品交易價差又有稅收減免優勢,使得一些金融機構對部分債種的短期交易意願較強,這方面也有進一步完善空間。

在談及下一階段貨幣政策主要思路時,央行明確表示,持續增強債券市場功能和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創新推出債券市場“科技板”,支持金融機構、科技型企業、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等三類主體發行科技創新債券。完善債券市場法制,推動公司債券法制建設。加快多層次債券市場發展,持續推進櫃檯債券業務擴容和規範發展。建立健全做市商與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聯動機制,推動承銷、估值、做市等業務規範發展,提升債券市場定價功能、活躍度和穩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