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氛烘托到極致!“一攬子增量政策”還有多少?
摘要:期待一攬子增量政策可以逐步發佈,越早越好、越快越妙(歡迎關注槓桿遊戲)
撰文|張銀銀&編輯|欣欣然
十一假期結束前,將10月8日要舉行的“系統落實一攬子增量政策 紮實推動經濟向上結構向優、發展態勢持續向好”發佈會氣氛烘托到極致。
通過發佈會我們知道:
年內提前下達2025年1000億元“兩重”建設項目清單和1000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
督促有關地方到10月底完成2024年剩餘約2900億元專項債額度發行工作,同時加快已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項目的實施和資金使用進度,推動形成更多的實物工作量。
加快推動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城市放開放寬落戶條件。
規範涉企執法、監管行爲,更多采取包容審慎監管和柔性執法方式,不能違規異地執法和趨利執法,及時對罰沒收入增長異常的地方進行提醒,必要時進行督查。
上述政策利好,和外界此前傳的有些出入,也一度反應到了當日的股市上。
我們相信,既然是一攬子增量政策,必然有個先後過程,稍安勿躁。對於那些市場期盼的、迫切需要的,肯定越快推出越好。
此次發佈會前後,槓桿遊戲看了中泰證券等機構的研報,回溯歷史上我們財政大發力以走出低物價週期的努力。藉此機會,和杆友做個分享(本文所有智慧來自中泰證券等機構,特此說明並致謝)。
1、1996年即開始轉向,但當時的寬貨幣並沒有形成寬信用。回溯本輪低物價週期,和1998年時相似。截至目前,槓桿遊戲注意到,我們已經經歷了2年左右的PPI低迷,這對CPI的回升、企業利潤的修復造成極大困擾,進而影響收入和就業。
1990年代經歷了較高的物價後,爲應對低物價,1996年我國貨幣政策開始轉向寬鬆,持續降準、降息。
1996年5月1日,我國存款和貸款利率開始下調,到2002年2月21日,經過8次降息,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從10.98%下降至1.98%,1-3年期貸款基準利率從13.50%下調到5.49%。
1998年3月和1999年11月,我國存款準備金率經過兩次下調,從13%下降到6%。
不過很遺憾,企業不願意舉債、銀行不願意放貸,寬貨幣並沒有形成寬信用。
從企業端看,當時許多國有企業負債累累,經營狀況不佳,缺乏擴張和投資的動力,對資金的需求內生性下降。
從銀行端看,當時商業銀行不良率高企,施華強的研究顯示,1999年中國銀行業的不良率達到了44.0%。
衆泰證券研究所總結說,在高不良貸款率的壓力下,銀行對貸款的審查和審批更加嚴格,放貸意願降低,銀行體系內的資金無法有效流向實體經濟,一部分資金在金融體系內空轉。
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同比,從1996年三季度的高點44.2%,一路下降到2002年一季度的低點10.6%。M2同比,從1996年二季度的高點28.5%,持續下滑到2002年一季度的低點13.0%。
2、1998年底,財政政策開始轉向,大規模發行長期建設國債等。當時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於財政政策的定調,從1998年的“繼續實行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調整爲1999-2004年的“積極的財政政策”,直到2005年才改爲“穩健的財政政策”。
通過大規模發行長期建設國債等,提高廣義赤字率。
1998年8月,財政部向四家國有大行發行了2700億元長期特別國債,以解決國有銀行壞賬、呆賬高企的困難,幫助國有大行滿足巴塞爾協議對資本充足率的監管要求,同時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1998年9月,開始發行長期建設國債來爲基建項目提供資金,1998年到2004年累計發行長期建設國債9100億元,佔這7年中國名義GDP的1.1%。
以財政四本賬收、支缺口衡量的廣義赤字率,從1997年的0.73%提高至2002年的2.59%。
上述數字,放到今天看似不算很大,但槓桿遊戲提示,要結合當時的經濟總量和赤字率來看。
3、調整稅費政策,刺激出口、消費和投資。出口方面,當時提高部分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出口平均退稅率從1997年的8%左右,提高到2001年的15%左右。
圍繞促進投資和刺激消費,出臺了諸多政策。
以1999年爲例,固定資產投資方面,1999年7月發文減少徵收50%的固定資產投資方面稅費,投資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技改項目企業,國產固定設備投資的 40%可以抵消部分企業所得稅等;
促消費方面,1999年11月恢復徵收居民儲蓄存款利息個人所得稅,鼓勵減少儲蓄和擴大消費。
財政政策發力,加之供給側大規模國有企業倒閉去產能、需求端加入WTO和房地產市場化改革等,物價、GDP 和企業盈利等多個指標綜合顯示,2003年年初中國開始擺脫低物價。
4、逆週期調節,可以調整預算增發國債。我們曾於1998年、1999年、2000年和2023年,四次臨時調整預算增發國債,增發規模分別爲1000億元、600億元、500億元、10000億元。
其中,2023年增發的10000億元國債,全部列入中央預算赤字,但作爲特別國債管理。
1998年-2000年的三次預算調整,都是在當年8月召開的全國人大常委會上審議通過的,資金主要用於基建等固定資產投資。
2023年的預算調整,是在當年10月召開的全國人大常委會上審議通過的,資金主要用於支持災後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從託底經濟和推動物價回升的角度看,當前和1998-2000年存在相似性。目前,各級預算收入壓力很大,財政減收和需求不足、物價低迷,如果沒有政策干預,可能形成負向循環。
非常時期,建議採取非常之策,將赤字率提高到3%以上,通過政府舉債來對衝實體部門的信用收縮。
按照慣例,預計下一次全國人大常委會將於10月下旬召開,關注上調預算和增發國債的可能。
對於這一時間節點,槓桿遊戲注意到不少人都提到。
5、盤活存量財政資金。從金融機構信貸收支表看,2024年8月政府存款達到了43.5萬億元。剔除掉政府難以直接動用的機關團體存款,隸屬於各級政府部門的財政存款,也有6.8萬億元,處於歷史高位。
從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來看,各級政府存放於央行的政府存款,達到了5.1萬億元。隨着財政收、支管理的日益完善,槓桿遊戲注意到,所需的財政存款規模逐步下降。
近年已有多個地方政府發文推動財政存款盤活工作,可加大盤活財政存款的力度。
6、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消費領域的傾斜。世界銀行數據顯示,以支出法覈算的GDP中政府最終消費支出佔比,來衡量的公共消費率,中國長期低於全球平均水平。
2022年(最新數據),我國公共消費率爲16.1%,主要經濟體中僅高於美國的。我國公共消費率低,原因之一是基建投資主要依賴於財政資金,擠佔了財政支出對消費的支持。
但現在依賴於投資的增長模式難以爲繼,以城投平臺投入資本回報率(ROIC)中位數來衡量的基建投資回報率,2023年已降至0.46%。
逆週期調節對基建投資的依賴度越高,潛在的債務風險可能越大。
提高增長的可持續性,擺脫低物價,都需要消費這一經濟壓艙石,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在本輪財政逆週期調節中,不用槓桿遊戲說,提振消費將是重點。
問題是現在的情況,如何提振?從財政角度而言,可能採取的措施,一是適當增加公共消費,即增加對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民生領域的支持。
和增加公共投資會擠出消費不同,增加公共消費會促進私人消費,對總消費會有乘數效應。
伍再華等人通過定量分析,發現中國公共消費每增加1%,居民消費在長期內最高會增加0.39%。
二是在現有大宗消費品以舊換新的基礎上,擴大補貼範圍,加大補貼力度。由於債務壓力、對經濟和就業的預期有待提振等原因,目前居民部門的消費意願不足,財政補貼能起到一定促進作用。
三是對特定人羣的現金髮放,比如處於找工作階段的大學畢業生、農村低收入人羣等。槓桿遊戲看到很多人說,給二孩發錢,我覺得也是很應該的。
最後,再次說明,本文所有智慧來自中泰證券等機構,特此說明並致謝。
我們期待一攬子增量政策可以逐步發佈,越早越好、越快越妙。
版權及免責聲明:本文系槓桿遊戲創作,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獲取授權。另,授權轉載時還請在文初註明出處和作者,謝謝!槓桿遊戲任何文章之觀點,皆爲學習交流探討用,非投資建議。用戶據此進行的一切投資,請自負責任。文章如有疏漏、錯誤歡迎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