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輸血”到“造血”:國資爭相佈局硬科技公司 如何重構A股價值基因?|聚焦長期資金入市⑧
財聯社2月26日訊(記者 武超)地方國資積極“攬A”,加速收購上市公司控制權,成爲資本市場關注的熱點話題。據財聯社記者統計,2024年內,有30家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已變更爲國資。進入2025年,這一趨勢持續升溫,兩月不到已新增14例,其中13例在1月完成。
這一輪國資“掃貨”,與過去“紓困救急”的模式有所不同,正從“輸血”轉向“造血”,這與近日國務院國資委舉行地方國資委負責人會議提出的要求相吻合——新的一年,着力提升國有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着力推進國有經濟佈局結構調整。
硬科技屬性與地方產業的協同性日益成爲國資考慮的重要因素,並且傾向於選擇小市值、高成長性和強競爭力的企業。不少受訪者表示,國資正通過長期資金入市引導價值投資,在挖掘低估資產的同時增強市場信心。
國資收購圖譜:青睞“硬科技+小市值”
國資收購上市公司的規模與數量,在近幾年內,經歷了階段性的變化過程。財聯社記者統計發現,自2018年起,這一經濟行爲開始頻繁出現在大衆視野。2019年-2021年,國資每年收購40家以上的上市公司。2022年之後,有所降溫,每年完成30家左右的國資入主上市公司交易,整體仍維持在一定高位。2024年在數量上延續了這一水準。
2025年,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迎來收官之年,國資“攬A”的熱情也迅速升溫,僅1月內,就有13家上市公司公告控制權變更爲國資,而去年同期則僅有黃河旋風(600172.SH)一例,增長態勢明顯。2月由於受春節假期的影響,只有天士力(600535.SH)完成了央企華潤的入主,另外中基健康(000972.SZ)被新疆國資委入主尚處於籌劃階段。
“2018年前後,當時市場上有一批上市公司實控人由於質押爆倉,迫切尋求國資的入場解救,這是最早基於紓困的收購。到2019、2020年,國資大規模收購殼公司,但不少殼公司收購後,業績和市值持續惡化。”基金分析師陶澤向財聯社記者表示,現如今,大部分地區的國資雖然依然在尋求收購A股上市公司的機會,但收購目標已從殼公司轉向行業符合當地產業發展規劃的、有一定營收和資產規模的上市公司。
這一轉變在標的特徵上體現明顯,新一輪國資的併購目標更多集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或具有高成長潛力的領域。去年以來,實控人變更爲國資的上市公司的行業分佈中,計算機、電子和電力設備等需要科技硬實力的領域佔比突出,典型案例包括半導體封裝龍頭長電科技(600584.SH)、國產EDA軟件領軍企業華大九天(301269.SZ)等。另外基礎化工、交通運輸等傳統行業依然也佔比較多,被寄望與地區產業形成協同效應。
小市值標的因收購成本低、整合靈活等特質,更受國資青睞。去年以來被收購的44家上市公司中,有21家市值在50億元以下,佔比接近50%;另外市值在50億到100億的公司有11家;市值超過100億的公司有12家。值得注意的是,國資對高市值龍頭企業的整合意願也在增強,例如今年1月,超500億市值的藏格礦業(000408.SZ)實控人變更爲福建省上杭縣財政局,完成交易的總價高達137億元。
對此,中國投資協會上市公司投資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支培元向財聯社記者稱,“硬科技”代表着先進的技術和創新能力,是國家科技發展的重點方向。國資青睞此類公司,意在佈局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掌握核心技術,提升國有經濟的科技含量和創新水平。小市值公司通常處於發展階段,具有較大的成長潛力,但可能面臨資金、資源等方面的瓶頸。國資的介入可爲其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豐富的產業資源和強大的政策扶持,助力企業快速成長,實現國有資產的增值。同時,小市值公司股權相對分散,收購成本相對較低,便於國資取得控制權。
交易模式進化:低成本控股與風險博弈
觀察出手國資的區域分佈,廣東、湖北、安徽、河南的國資最爲活躍。對於這種現象,支培元分析稱:“廣東省經濟發達,產業多元化,國資收購活躍旨在進一步鞏固優勢產業,佈局新興科技領域,提升產業的全球競爭力。湖北省是中部地區的經濟和科技重鎮,高校和科研機構衆多,具備較強的科技實力,國資收購上市公司是爲了將科技成果轉化爲實際生產力,推動產業升級,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提升在全國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安徽省近年來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通過國資收購上市公司,承接產業轉移,加速產業結構調整,藉助資本市場的力量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提升區域經濟的綜合實力。”
另外,新趨勢伴隨新特徵,國資收購策略的創新,主要體現在控制權獲取方式的多元化上。目前,國資成爲上市公司實控人的方式可分爲四大類型:股份轉讓、重整、司法拍賣競得股份和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
其中,通過股份轉讓獲得實控人地位的國資超過半數,尤其協議轉讓+表決權委託成爲主流,以這種方式可以低成本撬動控制權。例如,蕪湖國資委以4億元收購神劍股份(002361.SZ)8.33%股權,疊加原股東12.66%表決權委託,總成本僅爲標的市值的8%;廣西國資委通過純表決權委託入主博世科(300422.SZ),未支付股權對價即啓動債務重組與產業整合,實現“零現金控股”。
對於不同方式各有何優劣,支培元表示:“股份轉讓方式操作相對簡單、程序明晰,能快速實現控制權轉移,但可能面臨價格談判困難、原股東意願不一致等問題。重整方式可對上市公司進行全面的資產重組和債務清理,優化公司治理結構,但過程複雜,涉及多方利益協調,耗時較長。司法拍賣競得股份具有公開透明的優勢,但競拍結果存在不確定性,可能面臨較高的競拍成本。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能爲上市公司注入新的資金,增強公司實力,但可能會稀釋原有股東的股權比例,引發股權結構變化。”
財聯社記者還關注到,超七成國資未要求上市公司遷址註冊地。對此,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袁帥向財聯社記者分析,這反映了國資在收購過程中注重保護上市公司的經營穩定性和連續性,也反映出當前國資收購目的較前期提升當地GDP規模已發生一定變化。
國資跨區域收購上市公司的比例,則略多於收購同區域公司。對於不同選擇帶來的利弊,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向財聯社記者稱:“同區域收購的優勢是對企業更熟悉,管理成本低,且能避免註冊地遷址帶來的問題;劣勢是可能面臨本地資源競爭,發展空間有限。跨區域收購的優勢是可以引入外地優質資源,提升地方產業競爭力;劣勢則是註冊地遷址難度大,可能面臨地方保護主義和法律風險。”
價值重構效應:從財務拯救到產業賦能
通過產業鏈延伸,實現技術破壁,是本輪國資入主的主旋律之一。“通過收購上市公司,國資可以引入優質產業資源,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發揮‘頭雁效應’,促進產業集聚和產業鏈升級。” 柏文喜認爲。
珠海國資是近年收購上市公司控制權數量最多的市級國資之一,目前旗下擁有18家上市公司,其中13家是在近五年通過收購收入囊中的。其通過珠海港集團,先後收購主營風機塔架的天能重工(300569.SZ)、主營風電主軸及鑄鍛件的通裕重工(300185.SZ),實現產品線互補,並與珠海港集團加強佈局聯動,打造“裝備製造—港口物流—風電場運營”海上風電生態圈。
其他地區國資也有類似的考量。許昌市在《許昌市先進製造業集羣培育行動方案(2022—2025年)》中提出,打造超硬材料產業鏈,鞏固人造金剛石優勢,此後收購超硬材料及智能製造的龍頭企業黃河旋風。而在今年1月,浙江國資委收購江海股份(002484.SZ),該公司鋁電解電容器技術直接服務新能源儲能產業鏈,有望與省內寧德時代、比亞迪等形成協同效應。
另外,對收購對象設置業績承諾和減持限制,則展現了國資選擇標的的審慎態度,也顯示了國資對於改善收購企業經營狀況的期望。例如,華鐵應急(603300.SH)承諾2024至2026年的累計淨利潤不低於20億元;風範股份(601700.SH)承諾2024至2026年的淨利潤累計不低於3億元。
同時,不少收購案例對於大股東的減持行爲也有明確的約定,通過長期資金入市來穩定市場。例如,上海雅仕(603329.SH)承諾在股份轉讓交割日起的三年內,雅仕集團和原實控人孫望平將維持其第二大股東的地位,並將其持有的1000萬股股票質押給湖北國貿,質押期限爲三年,以此作爲減持承諾的擔保。
國資完成收購,爲上市公司提供資金支持僅僅是第一步,而做好後續運營纔是能否全面提升上市公司基本面的關鍵。合肥國資收購文一科技(600520.SH)不足一個月,正在展開董事會的改組工作,公司董事會提名的6名董事候選人中,有3人都是“90後”,但均具備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與較豐富的從業履歷,凸顯年輕化、專業化導向。
袁帥表示,國資收購後,將爲上市公司帶來更多的資金支持和資源注入,有助於提升公司的競爭力和盈利能力。同時,國資的介入也可以爲上市公司提供更多的業務機會和市場拓展空間。被收購的公司通常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和投資潛力,但也需要面對國資的管理和整合挑戰。因此,被收購公司需要積極應對變化,抓住機遇,實現自身的發展壯大。
受訪人士表示,通過國資收購上市公司控制權的行爲,向市場傳遞出對經濟發展的信心以及對資本市場的支持信號。“對 A 股市場而言,國資收購增加了市場的穩定性。國資的長期投資屬性有助於平抑市場波動,引導價值投資理念。同時,爲市場注入新的活力和資源,推動相關上市公司的業務拓展和轉型升級。對地方經濟來說,能帶動產業升級,促進就業,提升地方稅收。引入國資背景的戰略投資者,可吸引上下游產業鏈企業聚集,形成產業集羣效應,增強地方經濟的競爭力。”支培元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