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資源輸血到構建育人生態圈
董奕含在遊學中當“導遊” 學生在上射擊課 北京剪紙非遺傳承人與學生交流 在繪畫中培養創造力
雄安校區的學生,曾經上臺演講時因緊張而臨陣脫逃,而如今能夠自信地在師生面前表演戲劇《雨花臺》,收穫臺下陣陣喝彩;雄安校區的老師,曾以“學生”身份請教北京同行,現在他們把教學經驗應用到實踐中,帶領學生們一同進步。
2021年10月,北京市教委與天津、河北教育部門簽署了《“十四五”時期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總體框架協議(2021—2025年)》,與雄安新區簽署了《關於雄安教育發展合作協議(2021—2025年)》。自此之後,諸多北京優質教育資源開始落地河北和天津等地,實現從資源輸血到育人生態圈的構建。當地學生的學習、生活和人生軌跡,也隨之悄然改變。
北京四中雄安校區
學生:從上臺發抖到自信展現
董奕含是北京四中雄安校區初二學生,兩年前還是個身高165釐米、體重160斤的“小肉墩兒”,如今已經長成了身高181釐米、體重130斤的高挑小夥兒。
在該校的一次戲劇匯演——《雨花臺》劇目中,飾演谷正倫一角的董奕含在臺上自信地表演着,贏得臺下陣陣掌聲。校文化創意中心的李田雨老師評價,“有段時間和他說話,一字一句都能代入到谷正倫的角色中。”很難想象,此前他作爲優秀畢業生上臺演講,緊張到渾身發抖,不得不讓老師臨時換人。
董奕含說,自己的改變得益於學校的“強制措施”,每名學生必須參加戲劇匯演、運動會項目等。學校通過一系列“展現自我”的訓練,讓學生從敢說敢做開始,之後逐漸擴大舞臺、增加觀衆。隨着舞臺變大,學生們收穫的掌聲增多,也越來越敢於站在聚光燈下展示。
在2024年的四川遊學中,董奕含在李白故里看到“李白的世界,世界的李白”標語後深受觸動,主動擔任“導遊”,解說中結合自己對李白宏大世界觀、驚豔文筆以及生平的認識,贏得好評。他感慨,若還是曾經內向的自己,就不會有這樣有趣的經歷。
老師:體育是主科每天一節
田彬通過到北京四中學習,學會了如何將教育融入生活。“少年的肩頭就該挺拔起來,一副捨我其誰的模樣,凡事都敢爭一爭、試一試,才能進步。”
田彬是河北省骨幹教師、健美操啦啦操世界冠軍教練,如今擔任北京四中雄安校區體育教研組組長。“學校將教學理念融入到日常校園生活中,不僅是教會學生敢於站在聚光燈下展現自我,更是要讓學生敢於挑戰自我,打破因內向而對自己施加的‘限制’。”她說。
就像學校除了每週固定的5公里長走活動外,每學期開學都會組織學生、老師,並邀請家長進行一次幾十公里的“大長走”,地點多爲具備科學知識以及文化內涵的公園,一路上還會摻雜各個相關學科的知識講解。
此外,學校開設選修的形體課、射擊課,購置激光靶設備,還邀請亞運射擊冠軍授課,借這些課程鍛鍊學生專注力、塑造精氣神。“在學校,體育課是嚴禁其他老師佔用的,各項體育器材也全年向學生開放。”田彬介紹,以往初中每週只有一兩節體育課,而雄安校區和北京四中一樣,將體育課視爲主科,每個班每天一節。
北京四中雄安校區的操場、球場全年向學生們開放,即便在週末和寒暑假,校園依舊熱鬧,學生們組隊運動,在興趣小組和社團交流學習。
田彬說,秉承北京四中的教育理念,每學期的運動會也和戲劇匯演一樣,不再是少數人的舞臺,要全員參與。學校藉此向學生傳遞“不因做得不好就放棄,進步比奪冠更重要”的理念。
校長:讓學校有趣,知識有用
2017年,京冀兩地簽署《關於共同推進河北雄安新區規劃建設戰略合作協議》,明確北京市以“交鑰匙”方式支持雄安新區建設“三校一院”。
北京四中雄安校區就是其中之一。校區2022年建設完成,2023年秋,學校正式開學。雄安新區與北京四中精心選派書記、校長,組建起高水平管理團隊,校長黃春走馬上任。
黃校長表示,北京四中雄安校區與北京四中享有同樣的教育資源。一方面,會邀請一線教研專家和高級教師爲雄安校區的老師培訓、給學生開講座;另一方面,還安排雄安校區的老師到北京四中認“師父”,定期開展學習交流。此外,雄安校區還對接了在全國的遊學基地資源,學生們可以走出教室,以世界爲課堂,親身探索知識。
“讀書不該是爲了考試和成績,教育不該是功利的,而是要培養有溫度、會思考,敢於探索、挑戰、享受人生的學生。”黃校長這句話,對於這裡的學生而言,並非一句口號。
黃春校長說,“我們不去一味地追求應試成績,而是把學校變得有趣,把知識變得有用,孩子們自然而然期待來學校,如果都主動願意去上學了,那我想孩子們肯定也不會抗拒多學一些。”
他說,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最大的好處就是把北京可輻射的教育資源帶到其他地區,教材相同、教學設備相同的情況下,教學的智慧就是最寶貴的資源。在北京四中不僅學生們要學習,老師、家長也要學習,雄安校區也一樣,開設了“教師學校”和“家長學校”,雄安校區的老師們通過進入北京四中跟隨一線教研專家一對一跟崗學習,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和方式;家長們也隨時進來能參與學生們的體育活動、走進校園聽課,讓家長和學生不再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係,而是成爲共同進步的“同學”。黃校長認爲,只有進步的老師和家長,才能培養出進步的孩子。
北京潞河中學三河校區
學生:被課堂氛圍吸引
潞河中學創辦於1867年,是北京市爲數不多保持原址原貌的學校,也是北京市首批重點中學、首批百年學校。
2021年6月,通州區教育委員會與三河市教育和體育局簽訂試點辦學合作協議,北京潞河中學首次在北京行政區劃外拓展辦學,在河北三河市燕郊開發區設立了三河校區。
家長肖女士見證了孩子在三河校區的成長。她的女兒小蘇是三河校區2024年第一屆畢業生,順利考入三河二中。肖女士看重潞河中學的文化底蘊,孩子在學校成績優異、綜合素質高,讓她切實感受到京津冀一體化帶來的教育紅利。小蘇回憶初一聽北京潞河中學老師講公開課時,被流利的口語和活躍的課堂氛圍吸引,立志學好外語。如今,女兒的英語已經成爲她擅長的科目。
老師:線上+線下“拜師”同行
爲將北京潞河中學的優質教育資源切實“輸送”到三河校區,學校實施“青藍工程”,取“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意。
2021年入校的英語老師程文豔,在“青藍工程”中與北京潞河中學的曾苗苗老師結對。因兩地英語教材有差異,曾老師收到電子版教材後,認真研讀並和程文豔探討教學方法。工作忙時,她們就線上交流。程文豔還常前往北京潞河中學聽課學習,在曾老師的指導下,她不僅學習語法講解,還學會挖掘句子背後的深層含義和社會意義,並應用到教學實踐中。
校長:有30多年工作經驗
校長孟洪峰在北京潞河中學工作了30多年,當過班主任、年級主任、辦公室主任,後來還擔任潞河中學黨總支副書記。到三河“創校”,在教學崗、管理崗都有豐富經驗的他成了不二人選。
“加上我在內,從北京調來4名業務能力較強的負責人蔘與分校的教學管理工作,三河當地的老師九成以上是新入行的,只有一小部分有教學經驗。”他介紹,爲將北京潞河中學的優質教育資源切實“輸送”到三河校區,從備課到課程管理,北京潞河中學的老師一對一向三河校區老師傳授經驗。首次結對儀式上,40多名三河校區老師與北京潞河中學老師結對,此後參與人數不斷增加。如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學校與學生都在悄然改變。
校長孟洪峰認爲,北京潞河中學三河校區是北京名校將教育理念輸送到河北的一個重要舉措。這裡的管理以及教學理念和北京潞河中學一樣,不但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還重視品德以及身體素質等的培養,“我想讓學生留下‘潞河人’的自豪和驕傲,在社會上有不一樣的認同感。”他說。
北京朝陽實驗小學雄安容西分校
學生:校園裡遍佈創意作品
除了教育理念革新外,對於雄安新區的學生們來說,京津冀一體化帶來的另一大利好,就是獲得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優質資源。
雄安容西云溪小學,是雄安新區“建三援四”項目學校,於2022年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接受北京市朝陽區實驗小學的援助辦學,掛牌成爲北京朝陽實驗小學雄安容西分校,全面共享核心教育資源,實現教育理念與硬件設施的無縫銜接。
走進校園,幾乎所有角落都遍佈學生們富有創意的作品。藝術長廊中滿是學生們親手創作的裝飾畫、書法、泥塑等作品,其中非遺作品尤爲奪目;科學長廊裡陳列着學生們製作的航天、無人機、遙控車、人工智能等科技作品,處處彰顯着學生們的創造力。
老師:定期一對一跟崗學習
王思慧老師碩士畢業後來到該校擔任美術老師,她的課堂遠不止繪畫與手工這麼簡單。
王思慧介紹,自學校成爲分校後,藉助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的契機,老師們擁有了寶貴的學習機會,會定期前往北京朝陽實驗小學進行一對一跟崗學習,親身感受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方法。在那裡,她有幸師從北京剪紙非遺傳承人徐陽老師學習非遺技藝。
學成歸來後,王思慧和同事們將各自學來的剪紙、泥塑、版畫等非遺技藝帶入日常課堂。在教授技巧時,她巧妙地將中國傳統的審美、歷史和民俗知識融入其中,讓學生們在學習技藝的同時,增進對民族文化的認同與理解,培養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她說,在以往的教學認知裡,美術常被當做一門無關緊要的副科,不追求成績、不受重視。但通過與北京朝陽實驗小學一線教研專家們的學習交流,王思慧等年輕教師深刻認識到,美術真正的價值在於培養孩子的創造力,讓孩子們更好地理解世界,具備自學、獨立運用知識以及發現新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創造力的養成,還能延伸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實現各學科的綜合發展。
校長:學生與名師跨空間互動
校長張春伶表示,學校藉助京津冀教育協同的優勢,在課堂教學模式上進行大膽探索,通過互聯網技術打造“雙師課堂”,讓雄安學生與北京名師實現跨空間互動學習。此外,學校還結合區域特色開展跨區域研學和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去年11月,該校成立少年科學院,下設種植與養殖、氣象、航模、編程、無人機、AI機器人等七個研究所和一個學術交流中心,爲學生提供豐富的科創科普實踐活動。
“藉助北京朝陽實驗小學的資源,我們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特色課程,爲孩子們進行科技啓蒙教育,讓他們認識到科技的力量,領略科技的魅力。”張春伶校長說,他們希望孩子們擁有“創造”的能力,更要維護孩子們那顆“創造”的心。
爲此,該校除了定期將學生們的作品帶入各個社區、校園展示,也會經常開展各類科學創造類比賽。另外,學校還請來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和北京交通大學的教授來校開展講座,定期邀請清華大學、北京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的大學生們來校爲小學生授課,讓學生們在分享和學習中收穫成就感。
不僅如此,學校藉助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的力量,與全國28個省份的優質校園建立聯繫,組織學生交流各地民俗文化,甚至還參與到了北京朝陽實驗小學“一帶一路看中國”的遊學之旅,學生們帶着自己的科技作品、非遺作品和民俗樂器走進多個國家大使館交流學習。
文/本報記者王浩雄董振杰實習生呂昊銘統籌/孫慧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