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好房子”到“好街區”,北京各區將試點推動
新京報訊(記者曹晶瑞)如何將“好房子”拓展爲“好街區”?4月1日,“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深化規劃改革專場,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黨組成員、副主任楊浚進行了解讀。
市民對“好房子”的期待,不僅需要從建築本身入手,還需要外部提供好配套、好環境、好服務。楊浚表示,“針對以往規劃實施缺乏系統性整體性結構性考量的問題,我們努力改變以往局部項目零散實施難以形成整體規模效應,導致城市界面不夠連貫、功能使用不夠配套、城市發展潛力受限、城市更新動力不足,提出以規劃街區爲基本單元統籌資源要素、謀劃生成項目、提升空間價值,通過空間、時間、權益、利益的多維度統籌,實現從‘好房子’到‘好街區’,再到‘好城區’的躍升。”
楊浚介紹,繼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市政府批覆各區分區規劃獲批後,市規自委組織各區在鄉村地區進一步編制了鄉鎮國土空間規劃、在城鎮地區進一步編制了控制性詳細規劃,從總規的大目標到分區規劃的中目標,再進一步分解到鄉鎮街道的小目標,北京市已經構建了從“市”到“區”再到“街鎮”的規劃傳導體系。其中,中心城區和新城地區共劃分1152個規劃街區,“十四五”期間595個重點發展街區目前已全面完成控規編制工作,經市政府批覆的《北京市控制性詳細規劃實施管理辦法》也已正式施行,從規劃編制到審批實施,再到監測預警的全週期控規實施管理運行體系更加完善。
楊浚稱,街區是各類空間要素的載體,也是多規協同的開放空間平臺。“這一輪控規將全市中心城區和新城地區分成了1152個街區,每個街區2-4平方公里不等。在街區平臺上,既要統籌好空間資源配置與經濟發展、民生保障的關係,也要處理好空間資源利用與環境提升、文化傳承、社會和諧等方面的關係。既要統籌政府、市場、社會、公衆各方面力量,解決區域發展訴求和急迫性問題,又要調動各方積極性,形成多方共贏的利益格局。既要統籌利用好政府政策資金、更加有效吸引社會投資,又要安排好用地開發、更新改造、公服配套、市政交通、環境綠化、公共空間等項目實施的空間匹配和時序安排。”
爲了加強規劃實施銜接,市規自委聚焦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和目標導向,在統籌街區資源任務、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通過體檢評估找問題、定需求、提目標,一步步生成街區範圍內的任務清單和項目清單,爲政府公共投資、土地儲備供應、城市更新行動等提供有效空間指引,把街區長遠發展的大目標細化分解爲每個項目的小目標,保證規劃一張藍圖繪到底。
具體來說,從空間上,要聚焦軌道微中心,以重大項目爲牽引,統籌產業與周邊設施配套,推動產城融合、站城融合,統籌就業、居住和配套之間的關係,更好地促進職住平衡。
從時序上,要注重區域整體環境提升和系統性聯通串接,加強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建設、公共空間環境、濱水岸線提升等方面的時序安排,提高新供土地效益、增強城市更新動力。
從機制上,要發揮好政府、市場和多元主體之間的協同效應,用好專業技術力量和數字智能工具,加強技術方法創新和政策支撐保障。總之,通過以規劃街區爲單元統籌謀劃策劃生成項目,通過項目實施持續推動各街區功能完善、空間佈局優化、系統連接串通、特色品質提升,推動地區空間價值重塑和城市綜合能級提升。
楊浚透露,目前,北京正以副中心綜合交通樞紐爲試點案例,推動街區整體謀劃策劃,後續還將在各區選取部分試點,推動“好街區”整體見效。
編輯 張磊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