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罷免”到“大潰敗”,賴清德還能走多久?

賴清德於2024年1月當選爲臺灣地區領導人,但得票率僅爲40%,刷新20年來當選得票率的新低。更糟糕的是,在同期進行的“立法院”選舉中,民進黨僅獲113席中的51席,讓賴清德的處境十分被動,爲了脫困,他對政治對手發起一系列刑事起訴,頗有“欲加之罪”之嫌。

現在,民衆黨前主席柯文哲被羈押,前民衆黨員、新竹市長高虹安也被以涉貪爲由停職。 即便如此,這些舉措都不足以讓賴清德在“立法院”獲得微弱多數席位。

爲此,民進黨隨即搬出“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發動“大罷免”。 第一階段決定24位國民黨立委及已被停職的新竹市長高虹安的去留,第二階段則決定另外7名國民黨立委的命運。

爲了推動罷免,民進黨動用大量“泛綠 ”基層組織,並由青年主導發起“青鳥行動”。“青鳥”鳥友看似無害,實際都是網路運動的狠角色,所謂“清鳥”是諧音梗,暗指讓反對民進黨的議員在“立法院”“清零”。儘管民進黨投入大量資源,7月26日的罷免結果卻是全盤皆輸,在25個選區全數遭到否決,支持罷免的選民比例均未達到25%的法定門檻,大罷免成了大潰敗。

對民進黨而言,這場大潰敗爲即將於8月23日舉行的第二階段的罷免投票蒙上了陰影。

值得一提的是,國民黨於7月13日發起罷免民進黨南投縣議員陳玉玲的投票(也是國民黨發起的唯一一單)也不成功。由此可見,對於罷免一事,全臺居民投票率普遍偏低,畢竟臺灣民衆對於政黨操弄選舉早已厭倦至極。喧囂空洞的口號終成笑柄,操弄民意的公投必然失敗。

賴清德在“大罷免”鎩羽而歸後,隨即又在對外方面再受重創。他原計劃訪問中南美洲,但美國卻不允許其過境紐約,實爲20年來臺灣地區領導人首次被拒入境,其行程不得不取消。 同一時間,中美正在斯德哥爾摩展開貿易談判。外界普遍認爲,這是華盛頓向北京作出讓步,以換取更有利協議。

潰敗之後接踵而來的是更大的挫折。7月3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對所有來自臺灣地區的商品徵收20%的關稅,稅率竟與越南、斯里蘭卡、孟加拉等低技術出口國持平。當然,目前的關稅水平低於美國4月2日宣佈的32%,但仍高於日本與韓國的15%的稅率,而這兩國正是臺灣地區在高科技領域最主要的競爭對手。

此外,美國還向臺灣施壓,強迫其開放市場、增加對美投資,並對可能“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戰略性進口產品加徵更高關稅。根據《1962年貿易擴張法》第232條,若美方認定臺灣出口產品損害美國國家安全,多達80%的臺灣對美出口將受到影響。

正如美國政治學期刊《政客》引述匿名消息人士所言:美國的談判代表碾壓臺灣“宛如榨檸檬汁”。未來美國對臺政策可能愈加強硬,在中美戰略博弈的大棋局中,臺灣地區已淪爲華盛頓無足輕重的棄子。

與此同時,隨着全球最大、技術最先進的半導體代工企業臺積電不斷加大在美投資、提升在當地生產芯片的能力,民進黨賴以自保的“硅盾 ”也逐漸變得毫無意義。賴清德如今手中已然無牌可打,未來不免將面臨更多來自美國的壓力。改善民生乏善可陳,提振經濟一無是處,賴清德的政治生命恐怕已是屈指可數。

(作者系香港特區行政會議召集人、立法會議員 葉劉淑儀)

(英文原文發表在《中國日報香港版》評論版面)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