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避之不及到親水而居 廣東中山交出生態治理亮眼成績

從避之不及到親水而居廣東中山交出生態治理亮眼成績單。(大陸央視)

從避之不及到親水而居廣東中山交出生態治理亮眼成績單。(大陸央視)

從避之不及到親水而居廣東中山交出生態治理亮眼成績單。(大陸央視)

從避之不及到親水而居廣東中山交出生態治理亮眼成績單。(大陸央視)

大陸央視「焦點訪談」欄目報導,廣東省中山市,水系衆多,河網密佈。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興,當地方言把小河或河汊稱爲河涌。這個嶺南經濟重鎮,曾因爲早年粗放式發展,內河涌污染問題凸出,2016年、2018年、2021年三次被大陸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點名批評。現在,中山內河涌水污染治理,交出生態治理亮眼成績單。

上世紀80年代,中山廣東四小虎之一。工業迅猛發展,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凸顯。2012年城市大部分河涌又黑又臭,政府開始着手治理水污染。

廣東中山市治水辦副主任、中山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杜敏說,當時治水思路主要是以雨污分流爲主,以補水循環爲輔,將主要污染源接入污水處理系統降低河道污染負荷。

但治理效果有限。當時治理不僅避重就輕,各部門缺乏統籌,久拖不治的水污染問題接連被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批評。「治水工作推進緩慢」,「污水收集管網缺口很大,大量污水未收集處理直排入河,內河涌污染嚴重」。

爲此,中山市痛定思痛,首先理順機制,科學治水。用三個多月「摸清底數」,確認全市1041條河流所有明暗口具體位置,搞清治理中山水污染癥結所在,確定「控源截污」爲核心,「四個一體、六污同治」的治水思路。

除了加鋪大量截污管網外,還協同推進城鎮生活污水、農村生活污水、廠區三管改造、社區雨污分流、農業面源、城市面源治理。

廣東中山市治水辦技術組組長樑劍喜稱,中山市治水最大問題是污水管網缺口大,通過初步估計,中山市污水管網缺口數達到超過6000公里,治水首要任務就是把缺口污水管網補回來。

除此之外,針對「九龍治水」問題,改革治水管理體制,成立中山市治水指揮部,下設治水辦,全面統籌治水工作,並設立技術小組,負責把控整個治水工作技術路線。23個鎮街也納入治水工作,負主體責任。

治理思路明晰、各方責任捋順、監管制度完善,中山的水污染治理逐漸走上了正軌。

作爲工業重鎮,中山水污染治理過程中,難度較大的一項工作就是工業園區的改造。在升級過程中,政府推動下,低效工業園抓緊改造,拆除對河涌造成主要污染的低效工業地塊706個,累計淘汰落後企業超500家;與此同時,當地規畫建設25個環保共性產業園,建成後,將有2500家企業入園,每年可減少COD(化學需氧量)排放量720噸。

目前,中山已完成6450公里污水管網鋪設,新建擴建17座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能力從2021年的123.5萬噸/日,提升到現在的221.5萬噸/日,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從45%提升至84%,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從2021年的25%提升至98%;1231個居民社區率先雨污分流改造;13.2萬畝養殖池塘完成尾水排水治理改造。

中山市城鎮建成區已基本消除黑臭河涌,全市106條主幹河涌基本消除劣V類。近兩年,中山累計招商引資額超2500億元人民幣,工業投資增速持續保持珠三角前列,2024年總量較2021年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