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自然生態保護交出亮眼成績單
8月11日,記者從安徽省生態環境廳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獲悉,近年來,安徽省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爲“金山銀山”的有效路徑,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監管,紮實推進自然生態保護各項工作,爲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安徽奠定了堅實的生態基礎。
安徽省始終將示範創建作爲踐行“兩山”理念的重要抓手,指導各地積極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目前,全省已累計創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10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22個,居全國前列;命名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46個。
安徽作爲長三角綠色生態屏障,在推進生態文明示範創建過程中開展了一系列特色做法,特別是在創新“兩山”轉化模式、打通生態價值實現路徑方面,形成了“綠水青山”轉化爲“金山銀山”的安徽路徑。例如,歙縣以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爲契機,出臺200多項新安江生態保護制度及配套政策,實施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治理,累計獲得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資金9.9億元,空氣優良天數比例常年保持在98%以上,主要生態指標穩居全國前列。其“兩山”轉化模式入選生態環境部典型案例。潛山市以天柱山爲龍頭做活“生態山水”,整合生態資源,實施全域聯動、整體佈局,創新“生態+”複合產業模式,推動“綠水青山”持續蝶變爲“金山銀山”。安徽潛水(潛山段)入選全國第二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潛水河流域綜合治理案例入選《美麗中國在行動2024》。
會上還公佈了首批3處省級生物多樣性體驗地,分別是天堂寨生物多樣性中心、謝裕大茶博園和中國宣紙文化園。其中,在天堂寨生物多樣性中心,可以看到銀縷梅、大鯢等各類動植物標本900多種,特別是安徽麝的標本爲全國獨有。據介紹,生物多樣性體驗地是基於豐富或特色的生物物種、生態系統或生物遺傳資源而建設的場所。通過完善的室內外設施和專業人員團隊,以及爲公衆設計的特色鮮明的體驗課程,讓大家能夠近距離感受生態之美、瞭解生命之奇、體驗自然之趣。而此3處體驗地是爲進一步挖掘本土生物資源的觀賞價值、科學教育價值和文化傳承價值所選定。
安徽省生物多樣性保護穩步推進,系統格局初步構建。全省推進四個批次58個縣域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在調查範圍廣度、深度、精度上實現歷史性突破。發現名貴中藥材黑柄炭角菌等一批安徽省新記錄種,首次記錄到亞洲黑熊在安徽活動影像,今年2月巢湖上空數萬只鳥形成“鳥浪”現實版“大魚海棠”奇觀火爆全網,這些都生動展示了安徽“林中有獸、水中有魚、空中有鳥”的良好生態畫卷。同時,開發生物多樣性智慧數據系統,建立基礎物種數據庫,實現海量調查數據“一鍵校驗、高效歸集”,累計錄入調查數據8萬餘條。
(合肥日報-合新聞記者 張夢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