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城市堅持生態優先 見微知着交出亮眼綠色成績單
陸城市生態見微知着交出亮眼綠色成績單。圖爲科研人員在廣州海珠國家溼地公園掃網取樣 。 (新華社)
陸城市生態見微知着交出亮眼綠色成績單。圖爲安徽省馬鞍山市節慶廣場。 (新華社)
陸城市生態見微知着交出亮眼綠色成績單。圖爲廣西南寧污水處理設施。 (新華社)
大陸央視報導,大陸城市生態環境關係到超過9億多市民福祉。從廣州、馬鞍山、南寧三座城市的整治,可瞭解大陸近年來,如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也提供了相互借鏡之處。
廣州市中心海珠國家溼地公園被稱爲城市「綠心」,佔地1萬6000多畝,距地標廣州塔僅3公里,在中國所有特大城市中,是少有位於城市中心的大型溼地公園。然而,10多年前卻是污水橫流。此處原是萬畝果園,因工商發展變成河道淤塞發臭荒地。但因位於市中心,仍是寸土寸金寶地。
廣州市規畫和自然資源局海珠區分局局長區俊東形容,這塊地拿來做經濟或房地產,產生效益打五折也有2000多億元(人民幣,下同)不過,廣州市選擇了恢復溼地。
2012年啓動保護海珠溼地專案,一次性投入40多億元徵地資金,將土地徵爲國有,立法確保萬畝果園成爲永久生態用地保護。
經過10多年生態修復,如今海珠溼地記錄植物從294種增加到835種,昆蟲從42種提升到903種,鳥類也從72種增加到202種,其中不乏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
對於家住安徽省馬鞍山市國際華城社區的裴女士來說,今年最開心的事,是家門口新建成一個口袋公園。除了各類樹木花草,還規畫健身步道、運動場地、兒童樂園和便民廁所,還利用亭、廊、圍牆等傳統園林元素融入中醫藥文化知識,讓不同年齡市民都能得到休閒鍛鍊和文化享受。
馬鞍山市口袋公園建設專班負責人張建民說:「功能完備的公園可以讓城市更宜居,馬鞍山口袋公園建設特別注重功能完善,通過不同功能區畫分,做出了運動休閒服務設施,讓不同羣體都能找到歸宿,基本實現市民推窗見綠、出門進園願景。」
這兩年,馬鞍山市見縫插「綠」,建設像真趣園這樣口袋公園總計122個,主要分佈在老舊社區周邊、學校門口和城市公園邊角處。還爲這些口袋公園統一設計了一個卡通形象標識「馬小白」。
通過不斷下「繡花」功夫,現在馬鞍山城市綠地率提高到了44.5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8.91平方米,較2022年提高了4.06平方米。
打好碧水保衛戰重點,是城市黑臭水體。廣西南寧市那考河如今「水清、岸綠、景美、人和」,十年前卻是遠近聞名臭水溝,水質常年爲劣Ⅴ類。
南寧市治理黑臭水體從污染源頭抓起,首先控源截污,對流域內53個入河排污口實行「一口一策」整治,鋪設11.5公里截污管線,不許污水入河,同時清除河底淤泥、生態修復,增強那考河自淨功能。在兩岸生活污水蒐集後,於上游特別設立日處理5萬噸污水的再生水廠。邊上配套5萬平方米填滿碎石的潛流溼地。
南寧北排水環境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曉軍稱,在溼地種根系發達的美人蕉,水在溼地填料裡潛流,根系和所形成的生物羣落淨化水質後,排入那考河補水,水流得以循環。水資源從污水、再生水到淨水充分利用。
南寧市還在河邊打造海綿城市溼地公園,修建淨水梯田截流過濾淨化雨水。兩岸種植100多種喬木灌木,水下種植19種水生植物淨化水質。
2017年以來,新增野鴨、白鷺等近38種動植物飛禽鳥類,生物多樣性越來越豐富。那考河原生植物「澤瀉」是一味中草藥,有去溼利尿功能,對水質要求特別挑剔,2015年以前消失了,前幾年已在河道重新生長出現。南寧市建成區2015年普查13條內河38段黑臭水體,現已全部消除,消除比例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