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如何交出“優異”的綠色成績單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石佳)2024年,內蒙古日均治沙6萬畝刷新了防沙治沙記錄、農業節水3.8億立方米相當於500萬人口城市一年的用水量、17個旗縣草畜平衡指數從23.9%降至10%的臨界值以下……3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主席王莉霞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用數據亮出內蒙古的綠色成績單。

作爲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內蒙古如何交出更“優異”的綠色成績單,成了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的多位住內蒙古全國政協委員熱議的話題。

作爲我國治理荒漠化的主戰場,國家“三北”工程沙化土地治理最大的任務量在內蒙古。2024年內蒙古完成“三北”工程建設任務2442萬畝,約佔全國總任務的45.8%。

2025年,內蒙古要繼續打頭陣,全年計劃完成防沙治沙2000萬畝以上,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新建新能源裝機1500萬千瓦、配套治沙140萬畝以上。

如何完成這一目標?全國政協常委、民盟內蒙古自治區委會主委趙吉認爲要堅持科學治沙,遵循沙漠生態系統內在規律,充分利用黃河凌汛水資源,保障生態用水,喬灌草適地配置,實施沙區生態修復、林草鎖邊項目,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穩步推進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此外,要因地制宜推進生態產業化,實施好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發揮“沙戈荒”光熱資源優勢,促進沙區生態產業與清潔能源產業融合,實現生態、生產、生活協同。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內蒙古擁有森林、草原、溼地、河流、湖泊、沙漠等豐富多樣的自然形態。一直以來,內蒙古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不斷厚植生態文明底色。

呼倫湖是我國北方第一大淡水湖呼倫湖,經過近十年的治理,呼倫湖從漂浮着垃圾到鴻雁等多種野生動物築巢,其治理與保護工作成效顯著。“如今,呼倫湖的治理目標已從單純提升水質指標轉向更注重水生態建設,開啓了科學化、系統化治理的新篇章。”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路全忠介紹。

路全忠建議進一步優化水資源配置,保障生態用水,避免水資源過度開發對生態造成二次破壞;建立健全多元投資機制,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拓展生態保護修復資金來源;建立生態保護紅線補償機制,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係;整合相關科技資源,強化生態保護中的科技支撐,爲內蒙古的碧水藍天、荒漠變綠洲築牢根基。

三北地區降水量稀少、自然條件惡劣、生態脆弱,生態用水短缺是公認的難題。因此,節水是多位全國政協委員提及的關鍵所在。

2025年伊始,內蒙古吹響更加有力的節水號角,印發了《內蒙古自治區“農業節水提升年”行動方案》和《內蒙古自治區節水行動實施方案》。“要讓每個用水戶都知道有多少水可以用。”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水利廳副廳長李彬介紹,今年內蒙古要從“控”“節”“治”“增”“改革”等五個方面發力節水。

這幾年,李彬圍繞西遼河生態修復展開調研,李彬認爲解決問題不能就水論水,必須落實“四水四定”原則,標本兼治,綜合治理,逐步修復河湖生態。爲此,他建議多措並舉解決水糧矛盾,立足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水安全的角度,統籌考慮糧食安全、農民補償、鄉村振興等工作,系統解決西遼河流域治理和保護問題。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