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習會沒提臺灣 國際關係學者:「沒有聲音」反倒令人擔心

川習會沒有提到臺灣,學者有不同的解讀與分析。圖爲川習會晤結束後,川普 (左)與習近平 (右)走出會場,川普湊近習近平對他耳語。(路透社)

美國總統川普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30日中午在南韓釜山進行會晤,這不僅是川普回任後兩人首度晤面,也是6年來的首次,但事後北京官方通稿沒有提及臺灣,川普也透露沒有談到臺灣,對此學者張登及解讀,「沒有聲音」,反倒令人擔心,如果雙方是要先處理急的議題,明年再處理遺留議題,「對我們(臺灣)壓力還蠻大的」。而學者王信賢認爲,此次川習會是以合作和對話爲主軸,未來有可能進入「深水區」,臺灣問題將會是其中一個。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登及向本報表示,川普上任以來的高額關稅,大陸予以大規模報復,前面這一個階段的交手以後,雙方可能認爲延續這種高成本不穩定的狀態,對雙方短中期的利益都會很難承受,所以希望達成一個暫時性的停火協議。

他表示,今日元首會談只有100分鐘,細節應該在吉隆坡就已經談好,「所以今天只是來確定而已」,雖說如此,但感覺「雙方都還蠻緊張的」,最後川普離場的時應該是有一點「如釋重負」。

張登及並指,美國方面也有需要「增加確定性跟穩定性」。大陸雖「不願打也不怕打」,也從第一階段貿易戰學到應對辦法,但與美國硬碰硬,經濟發展的代價仍相當沉重,所以雙方是「短期相互需要的停火」。現在距離川普聲稱訪問大陸時間還有半年,這半年的停火期應該可以審慎樂觀,雙方會繼續盤點這段時間的損益,也同時瞭解對方在落實協議過程履行的情況,再來規劃明年4月川普到底要不要去大陸訪問。他如果出訪,習近平藉出席G20回訪機會很大,就會形成一個「美中結構性對抗的冰河期當中的一個短期的回暖」。

這段期間,張登及認爲「一定會有小的衝突」,且從現在開始到川普訪問大陸前,還會再有高層級的經貿官員磋商,處理在落實協議過程當中的認知的差異與履行的過程糾紛,幾乎可以斷言一定會有許多摩擦,管控的挑戰不小。

對於川習會沒有提到臺灣,張登及解讀,臺方的角度應是「希望提到,但是各說各話」,雙方立場差異較大:比如說大陸仍要美國踐行三個公報的政治承諾,美方則要加上「臺灣關係法」和六項保證,如此臺方纔會大感寬慰。

但是顯然以目前的資訊,今天沒有出現這個發展,這最好的情況沒有出現,表示大陸也不希望這個情況出現,可能覺得(各說各話)「與其談不攏,不如不談」。

此外,第二個可能就是雙方互相試探的結果,都達不到對方想要逼迫對方接受的安排,所以既不會出現各說各話,但是也沒有出現劇烈的衝突。

他指出,目前看到的情況就是「沒有聲音」,這「反倒令人擔心」。如果雙方共識「這一次先處理經貿,明年再處理臺海問題」,那就表示臺海問題「並沒有被放下」,而且雙方都認爲對方提出的東西有可以討論的空間,要在明年「慢慢討論」。明年若川普訪問中國大陸,川習交流就不只有100分鐘,有很多時間可以談。他預估,關於臺海,應該是有一些議程了,但現在不適合草草處理,比如有人講說要有「第四公報」或是其他東西,但是這一次就循序漸進,雙方觀察對方是不是「真的朋友」,是朋友就先處理急的問題,明年處理遺留的問題,「這其實對我們壓力還蠻大的」。

張登及認爲,「沒有聲音」的另一種可能是因爲沒有共識,但雙方覺得沒關係,就各自發揮。這樣就是「經貿跟臺海的議題脫鉤了」,或者雙方覺得太難了,先放着。這就意味着這件事情上沒有「再保證」,在臺海議題上雙方對對方沒有辦法提出有拘束力的要求。這對臺灣比較不利,表示美方也無辦法用經貿或者其他議題,包括美日、美韓的加強合作來牽制中國大陸。張登及認爲,可以觀察現在到年底,我方空域周圍共軍活動頻率是否跟之前一樣。假如是,就表示美中經貿與安全兩件事情一定程度先脫鉤,到時候就是「臨機處理」。

政治大學國關中心主任王信賢則向本報指出,今天所達到的協議事先都講了,在吉隆坡也都談過,大國領導人碰面不可能再去談細節的東西,今天只是做確認。

他強調,川普這一次亞洲行,不能只看川習,應該看他在馬來西亞、東京、首爾,一路看下來,他與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也談到美日同盟、防衛的問題,他跟南韓總統李在明也有談到駐韓美軍,議題不只是朝鮮半島,還有周邊幾個重要的區域,「一看就知道這個東西,基本上就是針對中國而來的」,所以不能只是光看川習,要把整個連在一起看。

王信賢指出,在開場白中,習近平提到和平,意思就是就在和平上面雙方是有共識的,當然習也稱讚川普在一些地方促成和平,也提到說雙方要合作辦點大事、實事、好事等。

他強調,非常重要的是,習近平提到「中國的發展振興同川普總統要實現的『讓美國再次偉大』是並行不悖的」,這是關鍵,跟「太平洋兩岸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是一體兩面的。

王信賢認爲,目前看起來,從美國角度來看,川普應該是覺得有達到他的預期,可以得到12分,包含芬太尼關稅降10%,晶片稍微放寬但不會賣最高階的,稀土、購買大豆的問題等,很重要的是川普明年4月要訪問中國大陸,至少目前暫時達到的協議來看,「川普這邊應該是滿意的,纔會有4月要訪中這件事」。

他表示,臺灣「應該不是這一輪要談的了」,也可能因爲川普這兩天講了「臺灣是臺灣」,從北京角度來講就沒什麼好談。他指出,雙方目前這個階段是合作爲主,而不是對抗,若提到臺灣問題就一定是對抗,合作的空間就會變少。

整體看來,這一輪往前推到美中在吉隆坡的談判,所有都是營造川習碰面的氣氛,在這樣的氣氛下,有衝突的部分就不是這一輪要談的。但接下來是否下一輪會談或什麼時候會談?王信賢強調,「一定是會談」,因爲它真的就是「美中關係裡頭最重要的核心的問題」。

他預期,川習還會有幾次的會面,包括目前預定的川普4月訪中,而川普也邀習近平訪美。明年中國大陸將擔任APEC東道主,美國將主辦G20峰會。換言之,此次川習會是以合作和對話爲主軸,未來有可能進入「深水區」,臺灣問題將會是其中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