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習會恐談臺灣 美學者:川普有不確定因素

圖爲2017年川習會。(路透)

川習會預計下週四在南韓舉行,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弗里曼中國研究講座主任萊文(Henrietta Levin)表示,她認爲川習會會討論到臺灣議題,但她不確定美國總統川普會如何迴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要求,指川普的作風可能與過去不同。

川普即將出訪亞洲,預計下週四與習近平在南韓APEC高峰會見面,這將是川普第二任總統任期的首次川習會;CSIS24日舉行記者會,邀請專家學者分析川普亞洲行和川習會。

目前各界盤點川習會可能涉及的議題,包括稀土、關稅、大豆和芬太尼等,川普日前也表示,他預期雙方會討論到臺灣,但不願透露可能會討論到的內容。

萊文表示,依照她過去在美國國務院任職的經驗,對口的中方代表永遠會提到臺灣,告誡美國的對臺支持;萊文說,中國很有可能會要求美國表態反對臺灣獨立;萊文說,這很重要,因爲美國不對臺灣的最終狀態表達立場。

萊文說,中國也可能要求美國停止對臺軍售,並反對賴清德總統,因爲賴清德在中國眼中是死忠的臺獨分子。

萊文指出,中方勢必會提出這樣的要求,但美國政府過去的做法是聆聽中方的對臺立場,並表達美方長久以來不變的對臺立場,也就是一中政策,依循臺灣關係法等原則,接着美中就會討論下一個議題。

不過萊文認爲,川普存在不確定因素,她不確定川普是否也會這樣迴應習近平的對臺要求,因爲川普總是認爲過去的美國總統在美中互動上,沒有把戰略議題和戰術上的經濟問題,以及與中國合作的可能性連結在一起。

另外,川普日前表示,大豆會是川習會重要的討論主題;川普說,中國現在基於談判原因,沒有向美國購買大豆,讓美國的大豆農受到損失。

CSIS經濟計劃主任勒克(Philip Luck)表示,若川普想在川習會之後宣告成功,至少要在農產品的議題上及時取得解決方案,否則可能看到很多美國國內的農民面臨破產,尤其聯邦政府關門,政府難以向受損的農民提供補貼或紓困。

勒克也提醒說,中國做出採購承諾與當真兌現落實承諾是兩回事,指美中在川普第一任總統任期達成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就沒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