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重塑能源版圖 美國電池缺口擴大 臺廠迎結構性轉單契機

聯合再生新任事業總經理姜暭先。記者簡永祥/攝影

美國總統川普重返白宮後,能源政策明顯轉向傳統化石燃料,對再生能源的補貼預期縮減,使太陽能市場前景短線趨緊。不過,這場政策調整反而替臺灣太陽能供應鏈打開一扇新窗。由於美國本土電池產能嚴重不足,加上《降低通膨法案》(IRA)中的「去中化」條款持續生效,臺廠有望在未來兩至三年間承接關鍵轉單潮。

聯合再生新任執行長張爲策及事業總經理姜暭先今日出席臺灣智慧能源周共同受訪時表示,2025年美國太陽能市場仍可維持約40GW的建置規模。雖然美國國內模組廠合計產能已達30多GW,但電池製造能量僅約3GW,另有10多GW尚在籌建階段,預期最快2026年後才能投入量產。換言之,美國每年仍須自海外進口近30GW電池,形成明顯供應缺口。

兩人一致口徑說:「川普或許會縮減綠能補貼,但去中化的方向不會改變。」姜暭先分析說,美國政府針對綠能供應鏈仍將強化安全審查,尤其是IRA法案中「外資實體限制」(Foreign Entity of Concern, FEOC)規定,只要供應鏈中含有25%以上中資成分,就無法獲得補貼。這項政策實際上提高了中國廠的門檻,讓臺灣與東南亞非中資供應鏈反而在成本與認證上更具競爭力。

他接着強調,目前,美國本土電池產線有限,即便模組廠持續擴產,也難以完全消化市場需求。業界指出,這正是臺廠的機會所在。「美國要維持每年40GW裝置量,至少要進口25至30GW電池,臺灣與東南亞廠商將是主要供應來源。」

張爲策表示,公司已觀察到歐美市場轉單跡象明顯,特別是美系客戶尋求非中資供應鏈的比例快速上升。「電池會是我們的第一關卡,因爲這是美國去中化的首要檢驗項目。模組部分則會視當地合作機會決定是否併購在地廠。」

針對赴美設廠的可能性,張爲策指出,美國目前約有26家模組廠,其中約12家規模與技術條件符合公司合作門檻。「現在若從零開始新建模組廠,時間過長,不如直接併購既有產能,既能取得在地製造資格,也能享有IRA補貼。」

張爲策強調,目前公司正同步評估幾個潛在標的,預期「今年內就會有具體方向」,也意味聯合再生併購動作可能加快。

除美國外,聯合再生也關注臺灣本地市場的消長。臺灣每年太陽能安裝量約2GW,其中自制模組佔比僅約50%至60%,實際由國內廠供應的市場規模僅約1GW,相較美國高達40GW的需求差距懸殊。張爲策和姜暭先都認爲,若能在美國取得一席之地,出口市場將成爲公司中長期成長主軸。

從全球供應鏈角度觀察,目前中國廠家因政策審查與資金壓力,正陸續尋求出售美國相關資產。「這對我們而言是個時間窗,許多中國投資者希望退出,反而讓併購價格更具彈性。」張爲策透露,團隊正評估多家中小型模組廠作爲標的,期望以低成本切入當地市場。

張爲策分析,臺廠若能結合自身電池製造優勢,加上在地化模組產能,不僅可直接供應美系客戶,也能進一步參與IRA補貼體系,提升整體毛利率。

目前市場普遍預期,川普政府雖傾向保守能源策略,但礙於法規與既有投資基礎,短期內不可能完全撤除綠能政策。美國再生能源市場在未來三年仍將維持約40GW規模,電池自給率低於10%,形成結構性缺口。

國碩總結指出:「市場在變,但缺口還在。誰能提供穩定、安全、非中資的供應鏈,誰就能拿到未來的訂單。」這場能源政策轉折,正爲臺灣太陽能供應鏈打開一次歷史性機會。

聯合再生新任執行長張爲策。記者簡永祥/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