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撐腰英特爾 專家點破難堪真相:幫了臺積電大忙
英特爾力拚突圍。(圖/路透)
美國晶片龍頭英特爾近年陷入經營困境,財務狀況持續惡化等待救援,除了軟銀將出資20億美元(摺合約600億元新臺幣),美國政府也計劃入股英特爾,此舉引發外界擔憂,英特爾若獲得政府及資本大力支持,可能對臺積電形成威脅。然而,摩根大通在最新研究報告中卻表達不同看法。
摩根大通分析,英特爾實際進展與能力仍不足以撼動臺積電的地位,相反地,英特爾的存在在某種程度上反而有利於臺積電,原因在於它營造出一個「競爭者」的形象,使得外界不再認爲臺積電完全壟斷先進製程市場,這有助於臺積電在全球監管機構及地緣政治壓力下獲得喘息空間。
此外,美國政府推動「製造業迴流」的政策目標,也因爲有英特爾的存在,減輕臺積電作爲唯一選擇的政策壓力。換句話說,英特爾雖然聲勢不小,但其「弱競爭者」角色反而鞏固了臺積電在全球供應鏈的領導地位。
報告中提到,2020年下半年,市場曾預期英特爾將大幅外包晶片生產,這一度讓臺積電本益比推升至25至30倍,但隨着壟斷疑慮及地緣政治風險浮現,臺積電估值未能持續提升,反而面臨一定壓力。因此,若英特爾繼續以相對較弱的競爭者姿態出現,反而能協助臺積電消除相關疑慮。
在客戶方面,摩根大通認爲,若英特爾真想打入先進製程市場,至少需要在兩到三個先進節點上完美執行,才能真正贏得無晶圓廠客戶的信任。報告建議,英特爾應該聚焦於「N-1」或「N-2」製程,也就是落後臺積電一至兩代的節點,而不是直接挑戰臺積電在最先進製程上的領先地位。
即便如此,英特爾要重新崛起仍非易事。摩根大通強調,無論英特爾如何推動代工轉型,短期內都難以撼動臺積電。未來數年,臺積電在先進製程領域的市佔率仍可望維持90%以上,繼續穩坐全球晶圓代工的霸主地位。
事實上,英特爾今日的困境並非偶然,二十年前,它曾是全球最先進的電腦晶片製造商,但隨着策略錯誤與管理不善,逐步失去優勢,《Fortune》報導,英特爾過去進行多項收購,尤其集中在電信與無線技術領域,但最終幾乎全部失敗,耗費120億美元卻收穫爲零甚至負數。加上產品研發時程一再延誤,智慧型手機晶片最終也宣告放棄,讓英特爾錯失關鍵成長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