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餘成非洲豬瘟破口 專家:應參考日本事業廚餘飼料化

王建鎧說,建立成熟運作的事業廚餘飼料化體系,可穩定去化全臺約3成的廚餘量,結合其它廚餘去化模式,則有助於處理臺灣廚餘問題,是值得投入發展的方向。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上月中旬,臺中爆發非洲豬瘟核酸檢測陽性,在豬隻禁運、禁宰、禁用廚餘養豬15天后無新增案例下,本月7日已正式解禁。根據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公佈疫調報告指出,未依規定落實蒸煮廚餘,爲本次非洲豬瘟發生的主要原因。專家表示,應參考日本模式,透過事業廚餘飼料化體系,可穩定去化全臺3成左右的廚餘量,再結合其它廚餘去化模式,則有助於處理臺灣廚餘問題。

臺灣科技媒體中心(SMC)邀集專家學者針對廚餘去化提出看法,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副教授兼畜產試驗場場長王建鎧表示,臺灣目前每年會產生超過70萬噸廚餘,其中事業廚餘超過26萬噸,家戶廚餘則超過50萬噸。而在全部廚餘中,約6成進入養豬產業,剩下的則是用堆肥、生質能源應用,以及黑水虻去化。

王建鎧指出,相對於事業廚餘,家戶廚餘組成與來源非常複雜,家戶廚餘受非洲豬瘟病毒污染風險極高,若要進入豬隻飼料去化途徑,其管理與處置流程挑戰性相當高。而事業廚餘如畜產品與的副產物,相對單純且容易執行溯源與系統性管理。

王建鎧表示,以日本EcoFeed系統的廚餘去化處理爲例,僅選擇事業廚餘經去除水份雜質,使成份較單一化之後再經蒸煮處理,並後製加工,標準化成爲粉料或粒料,容易配合其它標準飼料共同使用,這種處理方式可有效防堵非洲豬瘟病毒進入飼料供應鏈的風險,但其製程設備與專業技術要求門檻都較高,若無技術與資源投入輔導轉型,一般地方豬農實無力負擔。

以臺灣的情況來說,參考日本模式將廚餘飼料化的設施做集中處理化,再分送到鄰近地方養豬場使用,可大幅降低一般豬農使用廚餘飼料的門檻。另一方面,初期規畫、建置設備與營運管理的成本門檻較高,仍需中央與地方政府專案輔導與資源支持,同時落實稽查,以杜絕非洲豬瘟病毒及其它生物安全危害物污染,這對地方政府有限的專業稽覈人力與資源來說,確實也形成一定的挑戰。

王建鎧說,建立成熟運作的事業廚餘飼料化體系,可穩定去化全臺約3成的廚餘量,並與畜牧產業形成永續循環營運模式;結合其它廚餘去化模式,則有助於處理臺灣廚餘問題。對於當下臺灣面臨的畜牧生產、疫病管理及廚餘去化等多重壓力挑戰來說,是值得投入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