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非洲豬瘟再爆 張麗善疾呼:別讓8%廚餘養豬成爲全臺破口
▲雲林縣議員廖偉晴質詢。(圖/記者遊瓊華翻攝)
記者遊瓊華/雲林報導
面對非洲豬瘟疫情持續威脅,雲林縣長張麗善今(30)日在議會接受議員廖偉晴質詢時再度語重心長呼籲,中央政府應展現「全面杜絕非洲豬瘟」的決心,儘速禁止廚餘進入養豬場,避免全國僅佔約8%的廚餘養豬戶,成爲防疫體系中最脆弱的破口。
張麗善提出「一縣市一廚餘資源化處理廠」的政策構想,將「廚餘變肥料、肥料養土地」,把防疫危機轉化爲產業升級與永續發展的契機。並指出,目前全臺約有46萬頭豬以廚餘爲飼料,僅佔全臺豬隻總數8%,卻足以危及全國2300萬人的食品安全與產業信心。她強調,防疫政策不應被這少數比例的廚餘養豬綁架,「若一個錯誤習慣導致全國防線崩潰,那是對整個產業的災難。」
雲林縣作爲全臺最大養豬縣,早已超前部署,全面禁止廚餘進入豬場,並建立嚴密防疫體系。然而非洲豬瘟的陰影仍使業者惶惶不安。「雲林縣能守住,但如果其他縣市沒跟上,疫情仍可能從外縣輸入,防疫壓力依舊存在。」她呼籲中央正視問題根本,勇於下決心,明確禁用廚餘養豬,避免前線豬農陷於長期恐懼。
張麗善表示,雖然中央近年來針對邊境檢疫、旅客行李查驗、走私肉品等方面加強管控,但唯有「從源頭杜絕」才能真正築起防疫高牆。她強調,禁止廚餘養豬是最關鍵、最有效的防疫策略,若中央能痛下決心,將是臺灣養豬產業重返信心的起點。
除了防疫面向,張麗善也提出更前瞻的思維,希望中央推動「一縣市一廚餘資源化處理廠」政策。她指出,廚餘經適當處理可轉化爲有機肥料,「讓廚餘變肥料、肥料養土地」,不僅能減少廚餘廢棄量,還能取代部分化學肥料,兼顧農業永續與循環經濟。
張麗善語重心長表示,臺灣在防堵非洲豬瘟上已堅守多年,若不從源頭徹底解決問題,再嚴密的防線都有可能失守。她提到,口蹄疫解除禁令後,臺灣好不容易重獲「非疫區」地位,若因廚餘養豬而再度爆發疫情,將重創豬農生計與國際形象,我們不能讓數十年的努力付諸東流。
張麗善呼籲中央正本清源、徹底防堵,儘速宣佈全面禁止廚餘養豬,確保產業安全與民衆信心。張縣長強調,唯有展現明確決心,才能讓國際社會看見臺灣的防疫能力與永續決心,讓臺灣豬肉再次走向世界,讓「臺灣豬」成爲安全與品質的代名詞。
▲張麗善籲中央「全面禁廚餘養豬」守護防疫底線。(圖/記者遊瓊華翻攝)